为什么穷国多位于热带

作者:卢国斌 来源:《意林12+》

  中学上地理课时,我曾问过老师:“热带地区日照时间长,降水充沛,植物繁茂,有些收获一季的作物,在热带甚至能收获三季。如此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什么大多数穷国还都在热带地区呢?”

  我当然不会满足于地理老师给出的诸如黑奴贸易、列强征服掠夺之类含糊其词的答案。如此优越的条件,热带民族不抢先发展,难道躺在家里等着抢劫犯和人贩子上门?

  戴维?S.兰德斯给出了三个答案:

  首先,炎热带来的不适大于寒冷。人类很早就学会了通过生火和狩猎获得动物毛皮取暖,这使得他们即使在温带寒冷的冬季也能过上相对容易、舒适的生活。热则是另一番情景。人体肌肉活动的能量,其中3/4以热能体现出来。人体必须释放多余的热量,才能保持适宜的温度,防止脏器和大脑被高温烧坏。排汗是最重要的散热方式。而热带普遍闷热潮湿,进一步减少了出汗的降温效果。

  所以,在热带地区,无论动物,还是人类,都难以保持长时间的运动状态,必须不时停下来休息散热。人类更发展出一种社会化适应方式:午睡,即中午不活动。

  一名孟加拉外交官访问温带地区时深有感触:“在印度和其他热带国家,几乎所有体力劳动者和机关工作者的工作节奏都很慢,稍一用力或用脑就感到四肢乏力,经常休息很长时间。而温带,工作节奏非常快,人们充满了活力,很少休息。”

  其次,高温环境,特别是全年炎热,大大加快了害虫及寄生虫、病原体的繁殖和传播。热带国家常年肆虐的血吸虫、疟疾、锥虫病等,使当地人的健康和经济水平长期低下。

  最后一个大问题是水。热带地区虽然降水充足,但往往没有规律、无法预测,且多为暴雨。在尼日利亚北部地区,90%的降水是时速25毫米的暴风雨,一个小时的降水量(25毫米)等于伦敦郊区皇家植物园平均半个月的降水量。

  在这种气候条件下,丛林和雨林杂生,种植颇为不易:这些物种多样的宝库滋养着各种生物,却偏偏不利于人及农作物的生存。结果,人和自然都成了这场战争中的失败者。倘若人们砍伐了丛林,种植农作物,炙热的阳光直射而下,因为没有枝叶的阻隔,倾盆大雨冲走了土壤的营养,造成大面积荒芜和沙漠化。新开垦出来的土地很快就休耕了,不久,藤蔓和卷须爬满了住宅和寺院,沙漠则吞噬了废弃的干旱农庄,而依赖周围地区食品供应的城镇也因此难以兴盛。

  大自然就是这样以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把天使的福音变成了文明的诅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