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絮”与“撒盐”孰优孰劣

作者:张立华 来源:《意林12+》

  刘义庆《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东晋时一个寒冷的雪天,宰相谢安把家人聚在一起,谈论诗文的义理。不一会儿,外面的雪下得紧了。谢安高兴地问道:“这白雪纷纷降落的情景像什么呢?”侄儿谢朗第一个站起来回答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用来比拟。”接着,侄女谢道韫彬彬有礼地站起来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力满天飞舞起来。”谢安听了两人的回答,没有做出评价,只是哈哈大笑起来。那么,“柳絮”和“撒盐”到底孰优孰劣呢?

  后代许多人认为,飘飘扬扬的雪花与趁风飘舞的柳絮非常相像,不仅颜色相似,而且体态贴切形象。至于空中撒的盐与雪花只是颜色相似,形态不贴切不形象,尤其是当时的盐多是盐粒而非盐面。再说,谢安听了谢朗的回答未置可否,听了侄女的比喻便高兴大笑,显然是对后者的一种赏识。于是,后人便将“柳絮才高”或“咏絮才女”作为成语典故来称许有文才的女性,认为“柳絮”胜过“撒盐”。

  可当你点头称是的时候,却有可能错了。因为当时下的雪并不是雪花,而是雪粒,亦称米雪,很像空中撒盐粒。谢道韫没有认真观察,只是根据平时的经验就用“柳絮因风起”来比喻,故而失误。而谢安正在“讲论文义”,偶然瞥见“雪骤”便发问,也没有认真观察,同样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如此说来,是“撒盐”胜过“柳絮”了。

  可是,这样的结论也值得商榷。有人觉得,“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两者都对。下雪过程中,雪落下来的形态是有变化的。谢朗和谢道韫的观察,可能恰巧赶在米雪和雪花变化的转折点上,两人看到的雪也就不一样。因此,他们的比喻都是对降雪比较准确的形象描绘。

  正如南宋陈善所说:“撒盐空中,此米雪也;柳絮因风起,此鹅毛雪也。二句当各有所谓,故未可优劣论也。”

  到这里,算是平局了吧。不过,仍有人提出不同意见。余嘉锡认为:“二句虽各有谓,而风调自以道韫为优。”刘辰翁认为:“有女子风致,愈觉撒盐之俗。”比喻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柳絮孕育着生命的种子,以喻白雪,成为联系冬与春的纽带,令人产生遐想和希望。而“撒盐空中”与落雪并无神似,也没有更多意蕴的延伸,且“撒盐空中”须借人力,遂失自然之美,故少人称道引用。

  其实,“咏絮”和“撒盐”孰优孰劣,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咏絮”与“撒盐”的PK,我们接受了一次艺术鉴赏的思辨训练。

上一篇:留有余地     下一篇: “探雷英雄”非洲巨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