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富养”长大是什么样的感受

作者:林一芙 来源:《意林12+》

  都说女孩要富养,男孩要穷养。那到底怎样才算富养呢?你向父母索取一切的时候,父母应该给你回应,还是直接拒绝?当你读完这篇故事,你就会明白:“富养”是即使贫穷,也要试着去淡化“贫穷的概念”。

  我第一次赚钱是四岁。当时我在学儿童画,画技尚拙劣。父亲就鼓励我给一个省报的“小画手”板块投稿。父亲说,选上的小画手,会定期收到这个栏目送的麦叔叔套餐。“从今天开始,你的麦当劳都要靠自己来赚”。于是,我天天画。结果,四岁的我在那家报社做了两年“小画手”,整整吃了两年的周末汉堡。

  中学的时候,我写了一本书,自己联系出版社。中间花了无数时间接洽,却在三审环节卡住了。我知道结果后大哭。我妈说,多好,又是一次经历。至今为止最骄傲的,是大学里的学费、生活费全部是自己赚来的。没有钱旅行,我就想尽办法赚来许多免费旅行。十八岁到现在,无论是吃喝穿用,还是旅行,我没有再花过家里一分钱。

  每个孩子都是先摔跤再学会站立。“富养”的家庭可以提供一种“处变不惊”的心态,同时做摔跤的肉盾。

  小时候看幼儿园老师弹钢琴很羡慕,下课母亲去接我时,总要在钢琴上摸两把才肯走。母亲看到就征求我的意见,问我要不要学钢琴。四岁的我还够不到键盘,老师就在钢琴椅上垫非常厚的词典,每次上完课都硌得屁股通红。枯燥乏味的练习和那总硌着屁股的琴椅,让我很快就生厌了。我妈起初用毛笔写了个“忍”字贴在钢琴正对面的墙上,后来我的厌学情绪越发不可收拾,把自己反锁在厕所里,打死都不去上钢琴课。我妈开始和我谈判。“你是不是不想弹钢琴?”我点头。“那我们明天把钢琴卖了?”我点头。“那好,这是你自己的决定。你记好了,是你自己放弃这件事情,后悔也是你自己的事情。”我妈轻描淡写,然后第二天,马上把钢琴卖了。

  后来遇到任何我想放弃的事情,我妈都会轻声提醒我“钢琴”。自从钢琴之后,我几乎能够坚持我认为我应该坚持的所有事情:画画,表演,写作。

  我妈的原则,我现在还受益匪浅,她的理论是:人要将有限的精力不平均地放置在“决定要做的事”和“只是培养兴趣”的事情上。付出百分之二百的精力在决定要去做的事情上,这样才会有百分之九十的收获。

  有段时间父亲的生意做得不好,对于那段时间的记忆,惨到了大年夜我们要关了灯趴在桌子下躲债。可是,除此之外我的生活几乎没有变化,兴趣班照常在上,生活有多难,其实我从来不知道。

  父母没有一刻让我以自卑的面貌出现在同龄人面前,我依然能有很好的文具,只是妈妈说,你要省着点用;我依然能穿同龄人里很好看的衣服,只是妈妈说,你要省着点用。

  那时候的我理所当然地毫无察觉,只觉得贫穷都是大人的事情。我的家庭让我知道,一个母亲带着全部爱的恶“富养”,可以抹去你身上所有有关贫穷的印迹。

  我经常和我妈开玩笑,我上辈子一定是拯救了银河系,才换来了这个此生不换的母亲。她居然嘎嘎一笑,丝毫不谦逊地自夸说,她大概上辈子欠了我一整家连锁银行的钱。

  (马力摘自豆猫读书微信公众号)

上一篇:读书读出的十股潮流     下一篇: 林荫道与前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