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棵松树拯救文艺青年

作者:简爱 来源:《意林12+》

  欧阳修和苏轼的师生情谊佳话诸多。为了帮助苏轼走出接连失去亲人的悲痛,欧阳修可谓用心良苦。对苏轼日后的豪放派诗词,也是大有影响。

  他从小饱读诗书,学富五车,粉丝上至皇上、太后,下到市井百姓。然而,他一生颠沛流离,仕途几乎从未得志,但无论是被发配荒原还是牢狱受刑,他从没叫过一声苦,总是以平静豁达视惨淡为粪土。他就是苏轼。

  苏轼并非神,之所以能遇事不惊不悲不泣,还得从他一段鲜为人知的“生死劫”说起。

  青少年时期,苏轼生命里的重要人物纷纷离世。疼爱他的姐姐,在出嫁数月后就暴病身亡。紧接着,刚刚考中进士的苏轼,突然接到母亲病逝的噩耗,他悲痛万分,随父回乡奔丧。不久,苏轼又失去了他人生的导师、文学的支持者——父亲苏洵。一年后,他深爱的妻子王弗也撒手人寰。

  有谁会在这接二连三失去亲人的悲痛中还能继续坚强地生活?看着亲人们的坟头,曾经意气风发的苏轼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对活着失去了兴趣。他觉得,人无非一生一死,经历生命无非是经受苦难,即便名誉天下又能如何?苏轼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每天守在坟前以泪洗面,伤心欲绝。

  苏轼名义上的第一任恩师,欧阳修,非常担忧,怎样才能让自己大有前途的学生从悲痛中醒悟呢?欧阳修深知对于苏轼已经不能用真诚的文字或物质的安慰去使他回心转意。

  就在欧阳修满腹心事时,迎面而来的男仆撞了他个满怀。男仆夹在臂弯的松针刺破了他的手臂。男仆吓得立刻跪地求饶,欧阳修却把玩着松针,脸色逐渐由铁青变成舒缓又到眉头大展。他回到书房,给苏轼写了一封信,一个长远的拯救计划已经在他脑海中形成。

  写完信,欧阳修让人买来数千棵松树苗,快马加鞭地交给苏轼。苏轼拆开恩师的信笺,只看到寥寥数语:“为师悲痛无不及轼,然不能代尔守孝,唯送千株,烦尔代植,予亡灵舒适,告慰安息。”

  万念俱灰的苏轼被老师点醒:生不能尽孝尽责,逝也要让他们有个安静幽雅的环境。于是,他开始挖土植树。欧阳修得知苏轼不再颓唐,知道自己的第一步计划已经有了好的开端。

  时光荏苒,转眼次年,苏轼植下的万棵松苗也一片新绿,不经意望去,他的心突然敞亮了一下,似乎看到新绿里亲人们的欣慰笑容。

  入秋,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把他倾心植下的松树烧得面目全非。苏轼手捧残枝,心情再次跌入低谷。就在这时,欧阳修的书信再次呈现在他面前。

  原来,这场大火不是天灾而是人祸,是欧阳修找人故意放的。他在信中以松树为例,阐述了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结果而是过程。正如你的父亲苏洵,生命虽然短暂,但他的思想和成就将永远影响着人们,尽管经历坎坷,但依然笑对人生。作为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必须顶天立地无愧于生命。

  苏轼手握薄薄的信笺,这才明白恩师让他种植松苗的一番苦心,顿然醒悟,羞愧难当。

  从此,苏轼大彻大悟,对任何打击和压力都不屑一顾。他要完成生命过程的精彩,至于结果,还是留与后人评说吧。丁忧期间,他继续植树造林;回到京城,又重新捡起文墨。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要造福一方百姓;不管被贬还是为人诬陷入狱,都豁达面对……人们再看不到他脸上有过一丝愁容。

  欧阳修前前后后提供了3万棵松树苗给自己心爱的学生,以痛治痛,让苏轼切身体会到了生命的价值,使他走出了人生最低迷的时段,拯救了一个大有前途的文艺青年,造就了一代文豪。

  (小小摘自《山东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