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超级“记忆术”

作者:Sakura 来源:《意林12+》

  说到记忆,你是否需要一只哆啦A梦的机器猫,希望每次考试的时候,它都可以及时出现?然而,即使生活中没有机器猫,你也可以制定自己的超级“记忆术”。

  你不是忘记了,只是“想不起来”

  美国心理学家R·C·阿特金森和R·M·希夫林最早提出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他们认为,记忆由三个子系统构成:

  一、感觉记忆:外界信息闯入视线时,我们会有一个瞬间的记忆。

  二、短时记忆:当我们对某些信息投入注意,它们就会进入我们的短时记忆系统。这部分记忆的保留时间不会太长。注意一旦转移,信息就开始消退。

  三、长时记忆: 当我们不断地去复述一段信息,它们就会最终进入我们的长时记忆系统。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认为,信息一旦进入了这个储存库,一般都不会再消失。所以我们一旦记住了,其实没那么容易忘记。

  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还是会遇到明明记住的东西,到了要用的时候却全忘光的情形?因为回忆是一个“检索”的过程。没有足够的线索,很难找到想要提取的记忆。所以,你并不是忘记了,你只是“想不起来”了。

  在“那时”“那地”找回忆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环境中的信息都可能有意无意地被嵌入记忆的网络,场景、气氛、情绪,都可能成为我们提取记忆的线索。也就是说,你躺在床上背的单词,当你躺在床上的时候更容易被回忆起来。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两个启发。

  第一,老师和父母常常建议我们“坐在书桌前”学习是有道理的。为了在需要用到这些回忆的环境中更好地提取,比较好的做法是,在尽可能类似的环境中去记忆。

  第二,如果有什么实在想不起来,你可以尝试回到“那时”“那地”,回想当时的情景、心情,以此来激活更多与这段记忆相关的节点,增强用来激活目标节点的能量来源,从而唤醒这些记忆。

  创造自己的“记忆术”

  记忆力当然与遗传有关。但是,所谓的“记忆术”,正是我们搭建自己记忆网络的能力。所幸,这种能力是能够通过练习和积累来获得的。

  在一前一后的记忆活动中,若所要识记的东西是相似的,则不利于记忆的保存。这是因为重复出现内容相同的信息时,这些信息会互相抑制、干涉,所以很容易让人遗忘。

  我们做笔记时,一般都是一个科目用一本笔记本。这种方法在上课的时候还可以用,但是在整理笔记内容做复习时,却未必是一种好办法。比如,复习时翻阅英语笔记本,每一页都是音标、单词、句子,看了难免使人头痛。如果生硬地记忆,也会因为重叠效应而使记忆被抑制,事倍功半。为了防止重叠效应,我们可以试试一本笔记本记多种内容的办法。比如,笔记本的前10页,记英语单词;11~20页,记数学公式;21~30页,记历史知识。这样既可以避免心理感受达到饱和的状态,又能使记忆鲜明而持久,增强记忆效果。

  (安宁摘自《探索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