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倒数怎样考上北大

作者:何瑫 来源:《意林12+》

  几乎所有认识孙宇晨的人都觉得,他考入北大是个奇迹。后来,他以第一的成绩,结束了本科学业。希望所有有理想的人都不要向现实低头,都能游出自己的一片天。

  “不可救药”的文学青年

  整个中学阶段,孙宇晨从来都不是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好学生。他对初中的记忆,大多都与网游有关。中考前他用功了半年,跌跌撞撞地考入了惠州一中。

  进入高中后,他对网游的热情骤减,因为他发现了新的兴趣点——小说。他接触了王小波的作品,疯狂阅读各类小说。除了班主任的英语课不方便逃课外,其他大部分时间他都在图书馆看小说。全班48个人,他的成绩稳居倒数前十。

  那时的孙宇晨认为,应试教育和文学理想是对立的,在他看来,接受“全面平庸”的应试教育近乎“奇耻大辱”。他因此并不在乎考试成绩。

  突然醒悟后的纵身一跃

  带着二三十分的数学、物理成绩,孙宇晨在高二时不得不选择转为文科生。他发现,自己已不再像高一时那样不带任何功利性地“为了看书而看书”,他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

  带着极高的期望,他先后报名参加了新概念作文大赛和北京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结果却黯然落选。这对他是极大的打击。

  他为自己定下五項要求:第一是把所有与应试无关的书全部搬回家,只留下一本胡适的《晚年谈话录》;第二是绝对不进图书馆,所有课程一堂都不能缺;第三是收起对老师的爱憎,以获得应试的知识为目的;第四是保证晚自修的时间,每天3小时进行应试训练;第五是制订每天的计划,并严格完成。带着450分左右的模拟考试成绩和上述五项对自己的要求,孙宇晨进入了高三。他给自己偷偷定下冲刺目标:中山大学。

  从三本到北大的完美逆袭

  孙宇晨执行五项要求的初始阶段,成效并不明显。但他觉得自己已经没有选择,在他看来,到了高三的冲刺期,方法已经是次要的,最关键的是态度和坚持。渐渐地,他的成绩逼近了600分,但增长势头也就此放缓。他意识到,自己陷入了瓶颈期。而就在此时,他获得了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复试资格,当时距高考仅有6个月。

  老师和父母都劝他不要去上海参加复试,但孙宇晨觉得自己的“理想主义”开始重新萌动,便抛下所有顾虑,前往上海。事实证明,他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他顺利拿到一等奖,随后的高校见面会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程郁缀和招生办公室主任刘明利,给予了他参加北大自主招生的资格,可在高考录取时于分数线下20分录取。这意味着,若想考入北大,他还需要在剩下的5个月内将成绩再提高50分。

  此后令他感到神奇的是,此前最头痛的英语,从参加完“新概念”后的第一次考试起,就彻底冲破了瓶颈,此后从未下过110分。其他科目的成绩,也都在稳步提升。

  在他前进的脚步中,高考如期而至。以总分650分的出色成绩,成功完成了从“三本”向北大的冲刺。在北大相对更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他如鱼得水。他先习中文,后学历史,成绩稳居历史系第一。他担任北大西学社社长,曾代表北大赴荷兰海牙参加世界模拟联合国大会,获得“十佳演讲选手”称号。

  他写道:“我相信自己的才华从来没有被应试教育的河水冲刷殆尽,而是我真正成功地挑战了应试教育。”

  (绿莹莹摘自《读者·校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