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的蛰伏

作者:赵星 来源: 《意林》杂志

  每次讲完课,总会有学生来问:“老师,我签的公司年薪10万,15天带薪假,每年奖金×××。如果我5年内做到×××职位,年薪大概50万,但是会比较辛苦!有个B公司起薪5万,但是每年涨幅和福利特别好,加起来也不少,你觉得我该选择哪个呢?”

  这是很多人给出过的选择题,但是好像大多数人都忘记了一句老话“多少耕耘多少收获”。很多看似收获很多的人,其实曾经有过许多艰苦的岁月,只是大部分人看不到也不愿意去看。

  最近有一个特别红的职场奋斗士叫许单单,1982年出生的安徽农村小伙子,研究生毕业5年,跳槽3次,从一名年薪10万的互联网公司职员,变成年薪几百万的互联网分析师。2011年12月,他离开了工作两年的顶级中国基金公司加盟美国对冲基金,成为美国对冲基金唯一一位中国雇员。这样光芒闪闪的励志故事听过千百个,但是许单单只说了一句话:“人们往往只看到光鲜的结果,而不会去想象背后黑暗中的准备。”没人去关注他出身农村的贫穷和自卑让他在大学里一顿只吃两个馒头,没人关注他在研究生阶段就开始辛苦创业,没人关注他投过无数份简历,仍然被心仪的公司拒之门外,没人关注他在职场上不管加班到多晚,第二天客户说一起吃早茶吧,他都会去……

  职场人爱杜拉拉爱许单单爱钱多多,其实爱的就是那个结果,而不是奋斗的历程。只有结果里那个百万年薪、爱情美满的结局让挣扎在不得志生活里的人心生一朵莲花。但是如果只是憧憬一个结果,而不去奋斗自己的历程,那别人的故事终究还是别人的,永远和自己产生不了共鸣和交集。而这个过程中的黑暗,其实是一个多么漫长的历程,慢到简直要涅了都不知道到底值得不值得,但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去体验这个过程的价值。

  人们总是不相信,量变的积累会发生质变。

  人们总是相信,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传奇。

  前段时间受邀参加新精英的梦想大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名叫乔小刀的人。9年前,乔小刀是一个电焊工,还做过印刷工,在北京流浪,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就睡在公司里,身上搭着盖486电脑的大红布;9年后,他拥有乐队主唱、设计师、展览策划人、创意师、手工狂、丝网印刷专家、杂志主编等多重身份。我回来以后特地去查了他的背景,我发誓他过去的故事绝对是那天参加演讲的人中最苦、最让人崩溃的,但他的演讲是最欢乐、最以苦当歌、最让人泪中有笑的。一个不讲苦情故事的男人才真的让人心生佩服。9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用“厚积薄发”四个字来形容都显得很粗浅。今天的乔小刀在全国办新书签售,走到哪里都人团簇拥,大家仿佛都想在他身边分享或者沾染一点儿才华的气息,但是这其中有多少人给自己一个9年的时光蛰伏呢?

  电影《亲密敌人》里,徐静蕾问副驾驶上的一个小员工:“听说你三天没睡觉了?”小员工说:“老板,我们这样的人,毕业就百万年薪,出门都有专车,飞机都坐头等舱,我们这样的人三天不睡觉,也不值得同情!”这是这部电影很细微的一个片段,但是给我印象最为深刻。反过来讲,那些吃过苦、受过累、经历过人神共愤的苦难的人,沉寂在日复一日的努力中慢慢往前走的人,有朝一日得到什么都是应该的,都是值得的,都是心安理得的,都是值得我们去羡慕嫉妒恨的。

  每一个在办公室里匆匆的身影,每天忙得一塌糊涂,终有一天发现自己的才华用尽,墨水难挤,才开始害怕和担心。过于纷乱的信息、过于强大的成功学,让自己没有了选定一个目标并踏实努力的耐性与安详。不断地买进各种昂贵的书,痛下决心一定要读完,总在工作半个小时后忍不住去刷豆瓣刷天涯刷糗事百科的职场人,有何资格去艳羡那些蛰伏之后的成功呢?

上一篇: 初生婴儿喂黄连     下一篇: 冥思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