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一个青年才俊

作者:许悦 来源:《意林》杂志

  其实我远远就看见铜锣湾时代广场大屏幕下站着的那个年轻男人。不过根据他在那家大公司的职位和打电话时的谈吐方式,我估计自己即将要见到的人年龄在30岁以上,眼前这个人似乎太嫩了。

  但他也看向我,好像也是在等人。我觉得继续对视只会徒增尴尬,正打算看看周围有没有一个年龄更大一点儿的人的时候,他开口试探地叫了我的名字。

  他叫大卫,一家香港知名时尚公司的中层,85后,在进入现在这家公司之前,他已经是另一家大型女装公司的中国区产品经理。简而言之,这是一名青年才俊。

  不过,和传统认知的青年才俊不一样,他戴着耳钉、卷着裤腿,还穿着一双不算干净的匡威。但华尔街的危机已经告诉我们,穿西装打领带的不总是才俊。同样,才俊也不是只有一种标准装备。

  当时我正在写一篇有关时尚行业的稿子,特别需要一个内行人带领我了解这个行业的故事。然后,我用万能的微博搜到了大卫。

  几乎在我们谈话开始没两分钟之后,我就发现大卫的性格极其鲜明——他的自信写在他的脸上以及通过他说的每一句话流露出来。他丝毫不谦虚地告诉我底下的人都称他是一个传奇,仅仅用了5年时间,就从一个大学毕业生成了这家公司的中层。当我表示他的观点非常有趣时,他说:“我是一个很喜欢思考的人。”

  我并不是在奉承他。他非常透彻地理解自己的工作,比如他知道自己在公司的运作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他正在遇到怎样可能会造成长远影响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和他本人及公司制度都有什么关系,以及他可以想到的解决办法。尽管自信,但大卫并不嚣张,而且相当诚恳。

  不得不说,整个有关时尚行业的采访过程中,大卫的回答逻辑性都非常强,我甚至怀疑他是否已经问过自己这些问题很多遍,早就有了答案。不过他说,所有的这些思考其实只来源于一个问题,那就是“顾客为什么要买我们的东西”。如果一个公司做不好,多半是因为它从来没有这样问过自己。

  大卫大学的时候读的是时尚营销。当初进入时尚行业固然是因为热爱,但他很快地把自己从一个“兴趣爱好者”转变成一个“职业人”。大卫说,如果没有持续不断的思考,大概在他仍然供职于那家大型女装公司的时候,就已经沦为了大公司里生产流水线上众多的螺丝钉之一,日渐懈怠,兴趣爱好随着时日的流逝变成了插科打诨。

  所以他不在乎老东家是否让他的头衔说出去时倍儿有面儿,或是大公司待着更安全。他知道自己的职业路径,然后跳到现在这家当时才刚在中国内地起步的香港公司。

  这让我想起不久前的一次大学同学聚会。我们当中的许多人其实并不在意自己能否成为青年才俊或者中年才俊。并入一条低风险可以开到老的轨道,才能成就他们的安全感。甚至有的人已经大腹便便,流露出了些许暮色——这真的太早了。

  实际上,我和大卫年龄相仿。我不确定身边有多少同龄人有着大卫这样的自制力和思考能力,这个疑问也同样适用于我自己。不过我相信,最终是这两种能力把我们这同一代人带向了不一样的中年和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