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亲密无间到感谢“不杀之恩”

作者:李雨泽 来源: 《意林》杂志

  2013年4月16日,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经抢救无效去世,他是被同宿舍室友在饮水机里投毒所害,起因是生活琐事导致关系不好。

  同样是2013年4月16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发生命案,大三学生小蒋被室友小袁挥刀刺中胸口身亡,起因是袁某没有及时给未带钥匙的蒋某开门。

  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因为和室友打牌时发生口角,最终将室友及相关同学杀害。

  1994年,年轻貌美、成绩优异的女大学生朱令就读清华大学期间,出现铊中毒的状况,当时有人怀疑是同宿舍同学所为,但至今没有结案。

  昔日亲密无间的同学关系,竟然变成了互相感谢当年的“不杀之恩”。从亲密无间到“同室操戈”,学子们该怎样面对这种变化呢?

  “危险关系”

  [不顾他人型]

  毕业两年,卢晓至今说起大学生活心里仍存疙瘩。卢晓性格大大咧咧,经常出门忘带钥匙。每次回宿舍,都会吵醒室友起床开门,有一次卢晓凌晨2点回到宿舍,没人帮她开门,卢晓开始用脚踢门。然后,卢晓与三位室友大声争吵。 经过这件事,卢晓对自己的不足也有所反省,按她的话说就是,此后很少忘带钥匙,寝室工作自己也会帮着分担点。

  [竞争对手型]

  小孙学经济,同宿舍的几个人都是“学霸”,平常各自都忙着自己的学业,相处倒也融洽。让小孙惊异的是,从保研竞争开始,宿舍的几个人几乎不说话了。

  因为几个人成绩不相上下。每个人都在绞尽脑汁地想,如何再给自己多争取点优势。一旦交流,各自都免不了“暴露实力”,所以索性默契地相互不搭理。

  三年后再回想这件事,小孙有点啼笑皆非:“有时候会觉得挺没意思的,现在我们四个人也很少联系,毕竟觉得尴尬。”

  [习惯差异型]

  一个来自北方的男生口渴,发现同学水杯里有凉开水,随口就喝了。同学很不高兴,反复地清洗杯子。这让“北方男”感觉很不爽。东南大学心理健康中心主任郭晋林说,她也是北方人,知道这位男生的做法其实是带有一定的地域习惯的,但南方的学生,特别是城市里的孩子,水杯都是自己用自己的。他的东西被别人随便用了,争执就难免了。

  “危险土壤”

  90后不会换位思考?

  在宿舍以外,拥有不错的人缘,宿舍里和室友总冲突。这是90后大学生们的一些感受。宿舍真的那么复杂吗?不一定。

  90后的成长环境是独生子女多,他们不太善于与别人共享。一旦出现冲突,他们通常指责对方为什么不能改,但不考虑自己能不能改。他们很难从别人角度看问题,大多强调自己的感受。

  “宿舍矛盾解决方式”

  有了矛盾,不要憋着

  有个男生曾分享过一个经验,就是鼓励争执。“问题如果大家都不说,在冷漠的情绪中发酵,会升级矛盾。还不如说出来让大家了解,沟通是最佳的解决方案,但应该谈自己的看法,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宣泄。”

  制定室规,常开小会

  有一些好的方法,可以帮助解决宿舍的矛盾。如有的宿舍一开始就制定规则,晚上几点睡觉,几点洗澡停止,卫生值日时值日生要承担哪些职责。其实很多人不是想要引起别人的反感,而是不知道怎样去做,规则可以维护底线。

  “有的男孩会爆粗口,会动手,一动手,就无法想象后果了。”心理学上,有个行为训练,就是你想动手时,停一秒钟可不可以?

  还有一种处理方式,在一个现场,你处于怒火中,这时可以离开现场,这种“逃离现场法”,往往能使人冷静下来,再想办法处理。

  郁闷说出来,才发现可能误读

  宿舍关系其实就是近距离关系,有问题,找到一个倾诉对象很重要。有时候说出来,反而会意识到,以前觉得别人是成心针对自己,其实并不是这样,反而是自己主观误读了别人的行为习惯。其实,很多事情是要看自己怎样去平衡,怎么去看待自己。

  (小可摘自《现代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