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Style:玉兔号探月日记

作者:玉兔 来源:《意林·作文素材》

  (一)月球,我来了

  我叫月球车。没错,就是那只中国“玉兔”。没得说,这个名字有历史、有文化、又浪漫,还预示了我要在月球上东奔西跑闲不住,而且是全球征名的,够拉风吧。

  这会儿,我和我的小伙伴——着陆器正在飞向月球的路上,我们离开地球已经超过了14万公里。着陆器这哥们,比我140公斤的体重重了七八倍,膀大腰圆、五大三粗……嘘,小声点,这一路上奔月、绕月、落月,我都是窝在他的肩膀上,就当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吧。我们一小一大组合在一起,成了这几天全球各大媒体的热词——嫦娥三号探测器。

  沿着我们正在飞的这个轨道,从地球到38万公里之遥的月球,大概要花4天的时间。但这几天里我们不会闲着,比如着陆器小伙伴入轨以后马上就把4条着陆腿放下来。着陆腿在落月的最后一刻非常关键,离月面最后的几米,我们只能靠自由落体,尽管月球重力只有地球的1/6,但我们两个加起来1吨多重的分量落在月壤上,冲击力不小,因此落地瞬间得全靠着陆腿来缓冲,吸收碰撞能量,防止翻转。

  星际飞行中最重要的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飞行速度和方向稍微有一点点变化,就可能飞到别的星球去了,或者漫无目的地飘浮在宇宙中。所以,在4天的奔月旅途中,地球上的亲人们时刻关注着,为了我们更顺利更精准地抵达目的地,他们会在中途发送信号,轻微调整我们飞行的姿势。瞧,刚刚他们就修正了一次。这种对航天器的测控,时间精度要精准到微秒量级,也就是百万分之一秒。

  想起2013年12月2日凌晨发射,仍然记忆犹新。凌晨1点半,长征三号乙改进型火箭这个大家伙把我和着陆器推向天空,穿过大气层,摆脱了地球引力,并且直接送到了地月转移轨道也就是奔月轨道。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这款火箭有4个助推器,推力十足,点火起飞的过程非常快,要比神舟飞船或者北斗导航卫星点火发射后蹿出去更疾、飞得更快。第一次坐火箭的我们,感觉新奇、刺激,当然,也非常放心。

  听说,最震撼的场面出现在发射后1000多秒的星箭分离时刻,那会儿,我和着陆器正忙着欣赏美丽的太空风景,而所有观看发射直播的人都看到了这一幕:黑暗的太空中出现一道弧形的亮光,在这个背景中,火箭和探测器分开,随后探测器缓缓向太空深处飞去。这一刻的真实,却比科幻大片还要科幻,宇宙深邃无比的壮丽和科学的巨大魅力,彻底把地球人征服了。

  呼吸着太阳风,穿梭在各种能量粒子之间,星际旅行如此惬意,但飞行4天后,我们将要面对登月途中的第一个高风险考验——近月制动。我们会在地面人员的帮助下,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刹车,让月球引力把我们牢牢抓住,暂时变成一颗月球的“卫星”,绕飞在离月面100公里高度的环月圆轨道。这个刹车动作,要一次成功。

  我和我的小伙伴,能不能创造中国航天器首次在地球以外的天体降落的历史呢?故事才刚刚开始。

  月球,我来了!

  (二)“月球style”该怎么摆呢

  离开地球第三天,飞行正常。尽管飞行的过程有些单调,但想起将要承担的使命和任务,心中不免有些紧张,但更有一丝兴奋。

  这次的任务可不轻松,既有工程目标,也有科学目标。工程目标,就是怎么飞过去、落下来,尤其是我还得走起来。到时候,我可要和着陆器兄弟在月球上互相给对方拍张照,留个影。得想想摆个什么造型了,“月球style”该怎么摆呢?

  科学目标,就是飞到那里要干什么。月球上能研究的事情太多了,但去一趟不容易,我和着陆器又背不动太多的东西,所以,科学目标必须简而精当。这次去,主要就是三大任务:调查月球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分析月球物质的化学成分,还有,就是把天文望远镜架上月球。月球没有大气,“天空”晴朗干净,在那里看星星,是科学家们长久以来的梦想。

  想象这一幕:在荒凉的、坑坑洼洼的月球平原上,一个3米多高的“小巨人”,从天而降,激起月尘飞扬。烟尘落下,“小巨人”盘腿坐下,仰望深邃星空,遥看38万公里之外的蔚蓝故乡——地球。而作为月面巡视器的我,也将从着陆器肩上缓缓驶下,在松软的月壤上留下中国航天器的第一个“脚印”。

  对全人类来说,我们这一次登月颇有点代表地球重返月球的意味。月球是人类前往宇宙深空最近的也是最便利的“中转站”。从20世纪50年代起,人类就开始探测月球。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首次将人类送上月球,阿姆斯特朗先生在月球留下人类的首个脚印。但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除了部分航天器实施过撞月,人类和人造航天器就再也没有真正登上过月球。

  相隔近40年后再次登月,风险依然很大。此前,全世界共进行了129次月球探测活动,其中,美国59次,苏联64次,中国和日本各两次,欧空局和印度各1次,而成功率只有51%。只有美国、苏联完成了13次无人月球表面软着陆。美国实现了载人登月,苏联开展了两次月面无人巡视探测。从登月科考的成果来看,至今人类顶多实地了解了月球表面约5%的面积。

  如今,航天技术的发展比起40年前已更加可靠、先进,带着人类探索了解月球的渴望,我和着陆器踏上了征程,希望能为将来人类和平开发利用月球资源,多出一份力。

  祝我们好运吧!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12月03日、《人民日报》2013年12月05日)

  【素材分析】探月,是知识集合、科技的竞争,成功地探月并不容易,51%的成功率让人心生忐忑,但是我们无怨无悔。作为我国首辆月球车,“玉兔”一举一动都受到了人们深深的关注和喜爱。“玉兔”执行完任务后将永久留在月球,这是一趟单程的旅行,却没有哀伤,集我国自主研发技术于一体的“高富帅”的“玉兔”处处透露着国人的自豪感。

上一篇:我也想见嫦娥     下一篇: 人类探月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