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什么来解救童工

作者:姜泓冰 来源:《意林·作文素材》

  【热点话题】治标与治本 保护儿童 拯救

  深圳一家“科技”企业涉嫌使用数十名“童工”,触到了法律底线。仅仅一周时间,媒体举报,公安、劳动等部门介入,这一批“童工”都得到了解救。

  然而,真正让人揪心而意外的,是这次“解救童工行动”的后文:涉嫌童工事件的73人中,有28人随着政府进企业调查而悄然离职,据说是由劳务派遣公司送回了家乡,却难以核实;另外41人,由深圳政府方面遣送返乡,却一个个眼中满是不舍,说“不想回去”。因为不想回去,他们甚至串通好了,不承认自己是童工。

  可以想见,这些孩子,在被遣返回乡后,最大的可能是,在家里待上一段时间后“重出江湖”,换个地方打工赚钱——原本该是在校园里学习嬉戏、在父母身边亲昵撒娇的年龄,他们如何变得“没事做”,而让打工成为唯一的出路?

  要杜绝童工现象,我们一直着力在封堵、监督企业用工这个“终端”,却较少对产生童工的社会基础做深入思考,并由此采取实际措施。结果是,正义凛然的“解救”,换来的不是“童工”的欢呼感激,而是让家里期望落空的沮丧,是回乡四顾心茫然的不安。

  这些“不想回去”的童工用最质朴的语言,揭示了他们出走的根源:家里穷,辍学。因为穷,虽然国家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但集中办学让很多孩子要么每天跋山涉水走长路,要么就要家长缴纳住宿费。贫困乡村,教育资源大多薄弱,读书到十七八岁,最终能考上大学者凤毛麟角,上了大学的农村娃毕业后又未必能找到好工作,学得的知识没准还和现实脱了好几节——这么一想,父母从干瘪的口袋里向外掏钱供孩子读书的意愿,自然会降低。加上乡村建设滞后,从成年到未成年的农村人往城里跑、求打工的冲动,便势不可当。

  杜绝童工,治治穷根,除了在经济发展方面加快缩小东西部、城乡间差距外,也对我们的教育改革提出了新课题——如何为贫困落后地区的孩子提供更“有用”、更对口的教育,让他们不再将教育视为“奢侈品”,而从中看到更多改变人生命运的希望,从而让穷家长们不再短视,乐于成就孩子们的读书梦?至少,在提高乡村教育软硬件水平上,打造良好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上,我们应该做得更多。

  (摘自《京华时报》

  2014年01月04日)

  【素材分析】童工问题暴露出了儿童保护机制不完善,地区发展不平衡等诸多问题,所以,单单是停留在“遣返”解救的层面,还远远不够。唯有从经济、教育、社会等多个层面入手,方能消除童工产生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