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违反了什么时候的“交规”

作者:官堤村民 来源:《意林·作文素材》

  近日,语文教材中被奉为“经典之作”的散文《背影》引起热议,源于一篇被广泛转载的文章——《朱自清<背影>因违反交规被逐出教材》,随后这一报道被指为误传,仅是一位教授的“一家之言”。记者向人教社求证,相关负责人表示确为误传,出版社并不会因为“违反交规”这一点去删除一篇经典之作。(5月21日光明网)

  有资料显示,《背影》是朱自清早年的作品,写于1925年,当时他27岁,在北京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文章主要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父亲送他乘坐火车返校的事。

  之所以《背影》被称之为“经典之作”,是因为作者以写实的手法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

  《背影》所谓的违反“交规”,当然是这一段对“父亲”穿过铁道去为自己买橘子的真实描写了:“……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这里,朱自清用白描手法描述了父亲穿过铁道买橘子的真情实感——父亲对儿子的呵护,儿子对父亲的感动在字里行间跃出,也让我这曾经读过《背影》的人泪花盈盈,由此也想起自己父亲的背影和父亲的爱来。

  当年一些教科书将鲁迅先生的文章删除也找了各种理由,这回对《背影》的删除虽说是误传,但所谓的违反“交规”的理由找得也太有点脑残了。毕竟,现在来学习和解读这篇“经典之作”,不是要你以现在的眼光、现在的生活方式、现在的法律规定去解读。如果这样来理解,那学生们在学《背影》的时候除了能找到违反“交规”之外,有太多的问题要提了:为什么不在走之前到超市去买些大苹果带着啊?为什么叫“月台”不叫“站台”啊?为什么还要写信而不是打电话上网视频、发微信啊……

  “经典之作”不会因为时光流逝,或是时代不同而失去它的光彩,唐诗宋词、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比《背影》不知早了多少年,其中也不失违背所谓的“交规”或是时下法律的东西;还有如《西游记》《红楼梦》等这些“经典之作”又怎么样,那内容中所描所写不是有太多的暴力和不道德,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有着太多的负面的东西。但这并不影响后人从中汲取营养。我们的专家们不要无事找事、无事生非,硬要找些理由将“经典之作”赶出课本。还是多搞点研究,写几篇像朱自清《背影》一样的“经典之作”来,或许那时就是朱自清《背影》“下课”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