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律与服从未必与“人性”相冲突

作者:谌祥勇 来源:《意林·作文素材》

  【适用话题】纪律与服从 集体 个性 矛盾

  最近一些冲突事件把“军训”推到了风口浪尖,一时间,“军训”成为众矢之的,诸多评论将矛头直指军训制度。有人认为“吃苦教育”不符合“人性的特点”,还有人认为营造整齐划一的坐卧行走、严苛到每分每秒的内外环境,是要让学生“循规蹈矩”。

  在我看来,这些评论背后多少暗含这样一个前提:吃苦、纪律性以及对权威的服从,和现代社会所提倡的个性和个人自由是格格不入的,即集体压抑了个性,甚至压抑了人性。但是,如果说人是社会化的动物,那么,纪律和服从就是人的一部分,也即是人性的一部分。人要有个性也必定是社会化的个性,简单地说就是他的个性能够使他在一群人中更好地生活,而不是相反。

  人们太容易站在对立的角度来理解历史社会现象,讲个性与自由似乎就绝对地对立于社会或集体。我们离开书斋,去看看现实,就会发现许多学生不是没有个性,而是没有能力更好地与他人相处,不能在一个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其实,人是社会中的人,理想状态中,人的个性不是故步自封形成的,而是社会、集体以及成长环境形塑出来的健全人格。服从在很多情况下不仅不可耻,而且必要。

  对于军训,评论者们大可不必站在抽象人性哲学的高度来大加挞伐,毕竟,就算我们说人是“原子化”的个人,也还要与其他的“原子”生活在一起。如果我们承认这一点,那么军训对纪律与服从的强调,就不是压抑人性,反而是充实人性。

  其实,对年轻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在所有的文明中都不新鲜,中国古代《周礼》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射与御就是与军事相关的训练。礼乐中,军礼也是重要一环。先秦著作《左传》中就有“武德有七”的论述。武德后来演变成为“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人为乐”等这样的具体节目。一个健康的国家不能没有与其相匹配的武备,而一个健康的人格也不能缺少强健的体魄和意志力。无独有偶,西方古典圣哲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也谈到了进行军事体育训练对一个人灵魂的重要性。所以,无论是重视“军礼”,还是提倡“武德”,背后都是要形塑一种古典人格,或者说是一种健全的人格。培养出一个个四肢孱弱、意志涣散的人必定是教育的悲哀,甚至可以说是教育的失败。同时,将军事和武艺作为“礼”和“德”表明它是要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社会功能单位。

  军训如果只是单纯的政治任务,很可能沦为形式主义的东西。假如军训的目的只是让学生稍稍领略军队的氛围,则意义就不大,甚至可以说是资源浪费。我们要看到,军训是教育的一部分,教育的关键在于它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果国家着眼于培养文武兼备的人,或者至少不让年轻人孱弱无力,那么军训就一定是一个严肃且必要的项目。

  几千年前,孔子就曾言道:“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近代中国戴上“东亚病夫”的帽子时,就有国人大声疾呼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可以看作“文质彬彬”古典人格的回响。现代社会中,人们变得相对独立了,似乎有更多自己的自由空间。然而,这也就意味着现代人欲有所为就必须更有担当意识。所以,这种古典人格的培养方式也不会显得过于老旧,而军训这样的形式如果能够得到充分利用,于培养健全人格也可能大有可为。

  【素材分析】军训是对学生的纪律性训练,不仅无害,而且必要。个性培养与服从集体并不冲突。关键是要正确把握军训的目的,引领好军训的方向,增强学生体魄、培养其意志,让军训名实相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