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练随笔,速解无米之患

作者:马士方 来源:《意林·作文素材》

  2014年中、高考已然化为尘烟,留给考生的记忆却是五味杂陈。尤其是那18道高考作文题,主打的全是材料作文的样式,真有材料一统江湖的格局了!专家们似乎在命题之初就统一了口径,要以材料作文检测考生,借此拉开档次,为高校选拔人才打开一扇门。

  许多考生,平时懒于动笔,一到作文课时,就成了无米之炊:“没东西可写” “不知怎么写”,成了他们的口头禅。在他们的笔下,写作恰似千斤重担,不会开头、不会点题、不会选材、不会叙事,甚至也不会结尾……写作之于他们,就是一块心病。有道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让考场作文有如神助,必须把功夫用在平时,操练各种文体,熟谙写作技法。这样,在面对材料作文的炙烤时,就能坦然面对,写出可圈可点的文字,诗意栖居于考场作文。

  基于此,有必要强调随笔的写法,以挣脱精神枷锁,唤醒思想的火花,享受作文的快乐。

  一 为什么要强化随笔

  微写作嵌入试卷,催生练笔常态化。

  近年来,微写作已成为考生的必修课。如北京市在《考试说明》中就对微写作给出了具体要求:“能用精练的语言描述事物、表达观点、抒发情感。”如2014年北京高考小作文题: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①毕业前,语文老师请同学们把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写下来,与下一届同学分享,要求所写的体会具体,切实,易记忆。②今天早晨是家长送你来考场的吗?请对“家长送考”现象予以评论,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③写一段抒情文字(可写诗歌),纪念自己的18岁,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以及2014年江西卷考查的小作文题:

  请按下列要求写一段话,描写春节期间的某个场景。

  ①集中表现出喜庆祥和的气氛。②应用疑问句和排比句来表达情感。③最后一句能概括全段内容。④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⑤不少于200字,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另外,2014年浙江嘉兴的中考也有对微评论的考查:

  阅读下面的消息,写一则微评论。要求:观点鲜明,言之成理,不超过150字。

  近日,妈妈网上有个叫“甜妈”的网友很火,网上熟悉她的人都喊她“疯妈”,她女儿要写有关桃花的作文,却不知道桃花长啥样。于是她在北碚区农村包下一座山,想让女儿和她的小伙伴们在体验中认识自然,描绘自然。

  从操作层面看,微写作或微评论字数要求不多,一般为二三百字,可以是应用文也可以是说明性、议论性的文段。纵观高考曾出现的小作文,无论是事理说明文、情境记叙文,还是事物评论文,都有文体、写作对象、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的要求。 随着中、高考微写作、小作文、表达题考查日渐增多,我们更应该重视平时小练笔。

  二 四招教你掌握随笔技法

  随笔是一种相对自由的文学样式,主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不拘形式、内容、体裁。叶圣陶指出:“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

  第一招:看书要多而杂

  谢觉哉有句名言:“不动笔墨不读书。”告诉我们要让考试作文出新出奇,博览群书至为关键。许多爱写作的人都有自己的书房,朱熹也曾说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量阅读正是考场优秀作文的源头活水。

  第二招:日记要勤而实

  庄子断言:“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锻炼写作能力,最好的手段莫过于日记。报纸杂志新闻媒体固然新鲜,寻常生活之见闻感触也要记载。在备战高考时,要想让你的素材立于不败之地,坚持写日记,将那些有价值的信息及时收编入队,以备不时之需,不失为妙招。

  第三招:文章要有正能量

  一篇好作文,堆砌华丽辞藻不是好办法,还需对素材加以提炼,要体现正能量,要有积极心态。在练笔时要使自己始终保持健康的格调,文章有无生命,能否打动别人,关键看你是否有阳光的心态。

  第四招:随时掌握时鲜素材

  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会发现素材信手能拈来。在网络文化无孔不入的当下,借助网络,汲取时鲜素材,独立潮头。对搜集的素材,不妨细加分类:热点言论、名家妙语、满分段子、内涵故事……剩下的工作,就是将它们“嫁入”作文,和你的思绪一起快意飞行,让你的文章有行云流水的喜悦,省却提笔忘字的尴尬。

  三 考场作文如何巧用随笔

  人是有灵性的动物,写作正是这样的个性抒发的展台,近几年,高考作文增加了“发展等级”赋分标准,引导考生要想拿到作文高分,必须在“深刻、丰富、文采与创新”这四个层面动脑筋,这是高考“衡文”的标准,也是平时“练考”所追求的目标。

  1.大胆运用素材,创新作文切入点

  要应对复杂多变的材料作文的考验,除了平时的积累和练习,在考场上也要大胆地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出来。

  以湖南卷为例,一考生在品读题干时,拟定了《风景是心的所在地》这一颇具匠心的标题。文章这样写道:

  东山魁夷曾所过:“风景是人的心中所愿。”

  心驻扎之地,风景长存。心驻扎于淡薄之中,便是倾盆大雨也成绝美景致。好比苏东坡途中遇雨,常人只有“狼狈”两字,他却竹杖芒鞋,潇洒地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心驻扎于奉献之中,便是穷乡僻壤也会变成山清水秀之地。正如被誉为“最美乡镇干部”的某乡党委书记,在一个偏僻的地方,八年的坚守,终将穷乡僻壤换成美丽乡村。

  难忘丰子恺在《豁然开朗》中所说的一句话:“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不是生活选择了你,是你选择了生活。”风景反映的是人的心境,与心时刻不离,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

  这是该篇作文的前三段,起笔以东山魁夷的名言破空而来,昭示作者涉猎之广,有驾轻就熟之快意。次段评述苏东坡的坦荡胸襟时,巧妙化用名句,及时扣紧材料,将“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这一关键句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境界,凸显考生驾驭文字的功夫非常人所及。第三段,则以精准的引用,借丰子恺的言论,切中肯綮地强调风景是心的所在地。南师大教授何永康说:“要努力写好前两段,给人一见钟情的感觉。”回望该考生的行文思路,恰似一套组合拳,让古今贤人的经典话语联袂登场于方寸之间,彰显了丰厚的文化底蕴,给人眼前一亮的喜悦。通读全文,更是韵味十足,句式多变,长短句式与修辞手法并用,尽显参差之美,却无拖沓之嫌。此番文采,正是何永康所提倡的样式,满分作文,实在是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