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校园暴力,保护未成年人”素材解析与妙用

作者:马士方 来源:《意林·作文素材》

  一、热点聚焦

  “暴力”“群殴”“裸照”,这些字眼本不该出现在校园里,却让湖南省工业贸易学校16岁少女小梦(化名)领教了。只因提醒同学值日打扫卫生发生纠纷,她被本班15位女同学两次暴打并被威胁,导致鼓膜穿孔、肾挫伤。(2014年11月13日《中国青年报》)

  二、素材扫描

  No. 1 校园暴力背后的法制空白

  1.暴打3小时,5室友漠然以对!

  小梦第一次被打时,同寝室中有一人参与群殴,其余5人漠然以对,时间跨度达3小时之久。虽是目击证人,却无人帮忙解围,也无人报告老师。小梦说:“虽然我知道那些沉默的室友是害怕报复没劝架,但我心里没法原谅她们的冷漠。”(《三湘都市报》11月12日电)

  【考场速用】一样的花季女生,一样的异地求学,当同龄人遭受暴力摧残时,因害怕报复而不敢出面干预或报警,这是何等悲哀的现实,难怪小梦不肯原谅她们的冷漠。

  2.是未成年人,就该从轻发落?

  参与施暴的15名女生于11月10日(事发5天后)由学校老师和领导陪同,来到圭塘派出所录口供。11月13日上午,又到派出所接受警官教育,有好几个女生都吓哭了。湖南省工业贸易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尽管校方考虑到学生是未成年人,以批评教育为主,但警方已经介入调查,小梦的具体伤势还需要做司法鉴定,学校会根据公安机关的调查结果,结合学校的规定严肃处理打人学生。

  【考场速用】连续两天被打,同窗舍友漠视,施暴者趾高气扬,噩梦般的记忆撕扯着小梦,让她心有余悸。在校园暴力的旋涡中,小梦除了转学,似乎别无出路。不从根源上找答案,只因对方是未成年人,就从轻发落,绝不是阻断校园暴力的正解。

  链接·校园暴力事件频发

  2014年4月13日,昆明某高校学生小丽觉得自己被误认为偷衣服,于是邀约9名同学对舍友小雪进行围殴,并进行威胁与语言侮辱。昆明市五华区人民检察院认为该事件影响极其恶劣,情节严重,不适用从宽政策。5月22日,检察院批准逮捕了全部10名犯罪嫌疑人。(2014年8月28日南方网)

  2014年11月7日,在四川某职业技术学院,有两位同学因小事发生口角,其中一名男生在打斗过程中拔刀相向,最终酿成血案。目前,涉嫌伤害罪的学生已被警方刑事拘留。(2014年11月14日四川新闻网)

  【考场速用】接二连三的校园暴力现象,折射了当今学生心理状况实在已到了我们不得不密切关注的地步。青少年暴力事件频发,与他们缺乏对法律的敬畏有关,更与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缺失有关。从社会层面讲,应当视为暴力犯罪加以研究,而不能简单因为未成年人就从轻发落。因为不加大法律的惩戒力度,就不能从根本上杜绝此类事件恶性循环。

  No. 2 校园暴力为何屡禁不止?

  1.叛逆因素:个性张扬中的偏狭、冷酷、自私

  相当多的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年岁逐增,个性急剧乖张,显得偏狭、冷酷、自私。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立足于自身的价值取向,处处想按自己的模式约束对方的行为,另外,这类孩子往往向往影视作品中的“江湖习气”,动辄大打出手,从而激发矛盾。

  2.家庭因素:不当教育让孩子充满攻击性

  “谁打你了?你也打他!”日常生活中,我们听到一些家长这样教育孩子。事实上,这种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孩子们用暴力来解决问题。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习和吃穿住,还要注意孩子的品德。现在的中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部分孩子形成了自私、冷酷的性格,这些都是产生校园暴力的因素。此外,孩子们的模仿力极强,如果家庭中充满暴力、冷漠,孩子们也容易受感染,对周围人群具有攻击性。

  3.法律缺位:惩戒功能不足后教育的尴尬

  校园暴力事件的频繁发生,说明我国法律在校园安全方面还存在漏洞。在校园安全问题上法律处于相对缺位的状态,校园安全方面的有关问题还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即使有部分规定,也面临道德性号召性条款过多、操作性不强的问题。

  此外,教育民主被哄抬到一个不切实际的高度,教育成了一个任人诟病的行业,某些媒体用尖刻的文字描绘教师,一些网民恣意诋毁学校教育。在此背景下,学校不敢轻易“处分”学生,而一味地以说教替代惩戒功能,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

  4.网络因素:暴力游戏催生对邪恶的膜拜

  相对于书本的说教,暴力游戏和影视文学以其血腥的画面,怪诞的处世方式,动辄砍砍杀杀的画面,在更宽广的思想空间上影响甚至“绑架”了青少年的道德评判。其中暴力游戏的快意杀戮,港台影视的黑社会英雄,在青少年心底悄然滋生对邪恶势力的认同和膜拜。

  【考场速用】不断升级的校园暴力行为,也许折射出了“问题少年”的处世准则:动辄拉帮结派,欺凌弱小,唯恐天下不乱,给社会带来许多不稳定因素。而惩戒功能的缺位,从某种意义上催生了畸形心理的自由萌发,使得偏狭、冷酷行为愈演愈烈,直接促发校园暴力此起彼伏。反过来,学生个性中的阴损灰暗心理,又在惩戒功能日渐式微中越发强大起来,并自发凝结成带有明显江湖色彩的团体。他们常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类小事大打出手,严重干扰学校的正常教学。而学校能采用的,唯有说服教育,却不能开除学生,这与血淋淋的砍杀行径相比,显得苍白无力。

  No.3 各国防范校园暴力的措施

  1.韩国:政府安排警员为求助学生提供暗中保护

  针对越来越严重的中小学校园暴力,韩国教育部从2007年3月中旬开始向一些中小学生提供免费“警卫服务”,让其免受校园暴力。“警卫”工作,除了警察之外,还动员民间保安公司的保安、体育馆协会等人员来承担。只要学生向学校或教育厅提出身边保护申请,政府就会安排“警卫”到学校或特定地点保护学生。一些家长和教师担心“警卫服务”会令受害学生变得孤立,针对这种担心,韩国教育部表示,警卫人员将向求助学生提供暗中保护。

  2.以色列:政府采取系列措施,支持调查研究

  以色列为解决校园欺凌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要求学校建立全校范围的反欺凌政策,并对在职教职员工进行培训。以色列还对正在进行的调查和研究提供支持,以求寻找到个性化的解决办法。调查发现,欺凌现象发生最多的是在放学后的走廊和厕所,或教师监控不力的时间段。很多学校采取的办法很简单,如增加警力,保证照明,让父母接送孩子,休息时间在走廊上安排更多教师等。

  3.法国:启用校园暴力监测软件,家长需配合

  早在2001年,法国就启用了校园暴力监测软件,其统计项目非常细致,包括诸如在校园内丢石块等具有暴力倾向的行为共26项。每年法国有近95%的学校向该数据库汇总校园安全信息。监测结果每学期公布一次。另外,为了减少学生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还规定要求家长配合校纪,对于不能承担教育责任的家长,可能将受到取消社会补助的惩罚。

  【考场速用】世界各国纷纷出台法律法规,动员警力和保安力量,全力确保在校生的安全。这种把学生的安危视为己任的做法,是真正解决校园暴力的一记重拳和猛药,值得我们借鉴。除了说服教育,让学生能够换位思考,不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外,我们也许还可以采用一些更为积极的措施。例如可以学习法国设立校园监测系统,或者设置校园警察,防患于未然。另外,也应稍稍加大校园暴力事后的惩处力度,完善相关的法律缺位,保护受害者权益的同时,也能对学生、对社会起到警示作用。

  三、各方声音

  《中国教育报》: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校园暴力给青少年造成的危害远不止肉体的创伤,更严重的是会造成孩子们心灵的扭曲。如果任由这种势头发展下去,会在青少年中造成一种不良的暗示: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关注孩子的内心,对其进行青春期的心理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人民网:加强“三观”教育。正确的世界观是青年健康成长的关键,积极的人生观能够使学生产生满足感和幸福感,科学的价值观是决定健康的心理基础。因此,学校更应加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京华网:遏制校园暴力,家庭教育首当其冲。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性格的塑造、意识形态的构建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个别家长不讲方式的家庭教育无形中造就了孩子性格与人格上的缺陷与短板。作为父母,不妨静下心跟孩子多一些沟通,多一些爱的交流。这样不仅可以走进孩子的内心,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从而批评、修正;亦能融洽家庭关系,让孩子在爱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学会爱自己,爱别人。

  四、凝眸美文

  谁该为“校园暴力”买单?

  近几年不断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手段大致雷同,花样不断翻新。究其原因,不是“看着不顺眼”,就是误以为受了冤枉,因为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大打出手、恣意侮辱!这类校园暴力行为的共同特征,就是将暴力当时髦,视侮辱为快乐,将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在是非颠倒的意识王国里集体狂欢。

  究竟是什么让他们变得如此狰狞冷酷?谁该为这些暴力事件买单?我以为,学校、家庭、社会都需要深刻地反思。

  学校要反思。当前学校“唯分数论”,一些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致使不良思想和行为习惯乘虚而入。加上应试教育使一些“问题差生”不被重视甚至受歧视,在感情的冲动下,心里积蓄的情绪容易引发校园暴力。除此之外,学校还存在管理不严、监管不力等问题。

  家长要反思。有些家长怕孩子吃亏,给孩子灌输“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等错误观念;有些家长自身行为失范,五毒俱全,无形中给孩子树立了坏典型;有些家长一头钻进钱眼里,对孩子不管不顾,待到孩子犯法时,还托关系走后门试图减轻罪责。这种溺爱教育,导致许多孩子是非不分,形成自私冷酷的性格。

  社会要反思。时下,港台影视、网络游戏、文学作品、卡通漫画等,充斥着“有仇必报”“暴力至上”的观念,时时吞噬着孩子的良知。在一些影视剧中,少女经常是欺凌弱者、语言粗鲁、刁蛮任性的形象,这些不良行为甚至经常表现在剧中正面人物的身上,使一些女生观看后错误地以为,欺辱别人是一种快乐的行为,甚至是英雄的行为。再者,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不乏弱肉强食的例子,也无形中成为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孩子心目中的价值标杆,使孩子误以为强权、暴力才是正道,可以刻意模仿“秀一把”的。

  这样想来,也就不难理解湖南某中专发生的15个女生暴打1个女生的行为。为这起暴力事件“买单”,不能单纯看RMB的数额,还要看对遏止校园暴力到底能产生多大的震慑力才是。除了单纯地批评或指责,找到可能导致青少年踏上歧路的原因,从源头遏止事件的发生,也许才是这起事件带给我们真正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