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以自杀呼唤沟通

作者:卡乎 来源:《意林·作文素材》

  【适用话题】沟通 存在感 承受力 关心

  在一本美国畅销小说中,一个被谋杀的女孩,在天堂观察她死后亲人们的生活,执着调查的父亲,逃避悲伤的母亲,恩恩怨怨的同学,还有昏庸无能的警察。还记得很多年前在美国一个小镇的书店里,我被这本小说深深吸引,边看边回望起自己青少年时期的一些幻想。

  我相信很多人年轻时都和我一样,幻想过自己死亡之后亲人们的反应。可怜的母亲自然是悲痛欲绝,粗暴的父亲也一定会懊悔不已。还有多少人良心不安,又有多少人会长久怀念呢?和小说中不一样的是,这些幻想中的死亡,多为主动发生,也就是自杀。

  很多人对死亡的幻想,是因为自己被忽略。他们也经常幻想一些好事,比如参加大型歌唱比赛拿了冠军、舍己救人成了英雄、同时被几个异性追求等,平淡无奇的生活换成了万众瞩目的舞台,而自己就站在那个舞台的中心。对很多人来说,这样的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于是,消极的方案成为选择。自杀似乎是人人可为的事,而且其戏剧性、震动性难以匹敌,而死者自然是无可替代的主角。

  有人说,现在的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其实他们完全可以变得更坚强。事实上,任何一次耐心的倾听,一个简单的回应,甚至一个理解的眼神,都有可能挽救一条生命。作为孩子们理想的沟通对象,家长和老师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要始终和孩子们保持平等、信任、理解和尊重的关系。对于那些要么追求威严,要么充当恩主的大人来说,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摘自《南方周末》2014年5月2日)

  【素材分析】每个人都有向人倾诉、获得理解的需求,当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可能会选择结束生命等极端的方式,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尤其是对于心智相对尚未成熟的青少年,这种被重视、被关心的精神需求更为明显。人生没有假设,希望人们尽量给孩子多一些耐心、理解与倾听,以及更多的关爱,避免悲剧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