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刷柴静时,我们刷到了什么

作者:佚名 来源:《意林·作文素材》

  【适用话题】多角度看问题 环保 微信传播 行动力

  这几天我们的朋友圈都被柴静刷屏了,从早到晚,我们看到的除了柴静就是《穹顶之下》,视频、文字、访谈、感想、评论、解读、乱弹、胡扯,当你刷柴静时,你刷到了什么?

  刷到走心总结:

  微信群里的这段总结对《穹顶之下》的内容概括得非常全面。

  如果有人说拿不出100分钟看视频,就给他看这个:1.60%的PM2.5来自燃油燃煤,中国的燃煤量已经超过了全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2.河北一个省烧了全世界6%的煤,钢铁、发电等违规排放的企业,没得到任何管理。3.居民家庭烧散煤,排放了接近50%的污染物。4.我们烧的煤越来越脏,再加上不像德国、日本这么处理、清洗,污染更加严重。5.44%的北京人开车距离在5公里以内,是不是能用自行车或者公共交通代步?6.全国柴油车排放了80%以上的机动车污染,而大多数柴油车的排放设备全是造假。7.符合标准的油只占国内消耗量的3%。油品标准制定的“专家”大部分是石化行业的人。8.环保部门在GDP挂帅的政府里,没有任何影响力。9.大量的僵尸重工业企业,产能严重过剩,消耗着宝贵的金融、环境资源。

  刷到各种赞誉:

  @韩寒(作家):请让更多人看见。

  @何锐(设计师):柴静的《穹顶之下》是献给未来的一封情书。

  @作业本(知名博主):不用管她懂不懂雾霾,纪录片的意义在于:触发全网关注。

  刷到种种分析:

  柴静一直被认为是一个会包装的人,无论她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穹顶之下》发布后,也有人把这部片子分析成了一次成功的营销。

  1.时机。细数去年横空出世的诸多营销事件,比如“少年不可欺”“1%的生活”,几乎都是在周末发声,并形成飓风般的传播效力。

  2.个人符号。衣着、语调、叙述都透出柴静式新闻的符号,她被誉为更人性化的白岩松,更中立感的崔永元。

  还有一些分析,走向了惯常的“阴谋论”路子:为什么柴静可以采访到这么多高端学者和官员而畅通无阻?片子发布于两会之前这个敏感时期。环保部部长刚刚换人。

  刷到反对声音:

  1.柴静的女儿患病是因为柴静抽烟,且为高龄产妇。2.一个开着4.0排量的车的人说雾霾太伪善。3.污染是每个国家发展的必经之路,是正常的。4.柴静的片子里存在专业错误。5.柴静在美国产女。

  刷到过去的是是非非:

  喜欢她的人会很快记住她,养眼又凌厉;不喜欢她的人却一直觉得,她太会作秀,爱煽情,就是个文艺女主播。

  不管你怎样看待这部片子,有些话总是没错的,比如去一公里外的菜市场买菜,不开车。

  【素材分析】柴静无疑是令人称赞的,她将雾霾这个话题推到了大家前面。即便她真的如有人所言不堪,那!又!怎!样!套用经济学之父斯密的一句话:屠户、酿酒师和面包师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但他们也因此满足了公益。这一刻,就让“柴静”这个名字消失,把注意力投到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