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个“老孩子”:星斗其文,赤子其心

作者:赵光亚 来源:《意林·作文素材》

  【适用话题】童心 真诚 随性 勇气 大智慧

  总体来说,我们有“两个鲁迅”:公共空间的鲁迅和私人空间的鲁迅。前者是在公众的聚光灯下被追逐、曝光,被不同的价值观念乃至个人恩怨仇怼折射而成的鲁迅,一定程度上失真、变形;后者是鲁迅亲故知交心灵镜面上的鲁迅,是个人化、性情化、生活化的鲁迅。由于前者不断被复写、叠印、定格,导致这“两个鲁迅”间极不平衡。他本是平易近人的,却被后人涂抹得不成人样;他本是很私人的,却被公共空间拉扯得遍体鳞伤,甚至被抽象成了一种符号。

  现在,我们关心的是鲁迅“私人照相簿”上最本真、最能代表他精神本源的那一幅影像。于是,在连篇累牍的有关鲁迅的宏大叙事类文字之外,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些有意思的小叙事:

  英国作家萧伯纳见到鲁迅说:“都说你是中国的高尔基,但我觉得你比高尔基漂亮。”听了这样的溢美之言,鲁迅天真得毫不辞让,竟还说:“我老了会更漂亮!”

  在厦门大学的时候,鲁迅对许广平深怀思念。不料,却有头猪当着他的面啃相思树,鲁迅一时气极,就和那头猪展开了一场决斗。

  鲁迅晚年在上海时,喜欢开着窗子伏案写作,有时候,看到有人溜到楼下的墙角来小便,他会用橡皮筋和纸团做成弹弓,弹在那人的屁股上。

  ……

  无需多引,一个多喜易嗔、极富柔情,甚至特别孩子气、顽童般的“老孩子”形象已经跃然纸上,这在鲁迅的私交圈内多得到认同。最早对鲁迅这一特质进行明确指认的是一个童言无忌的孩子——其好友的女儿马珏。在没有见到鲁迅之前,她透过鲁迅的文章把他想象成小孩子似的老头儿,“看他(鲁迅)的作品里面,有许多都是跟小孩儿说话一样,很痛快……在我想来,大概同小孩儿差不多,一定是很爱同小孩儿在一起的”。

  最具权威的判断出自茅盾。1927年,茅盾在读了《写在〈坟〉后面》之后,不由自主地惊呼:“看!这个老孩子的口吻何等妩媚!”而且声言:“如果你把鲁迅的杂感集三种(当时已出的前三种)仔细读过了一遍,你大概不会反对我称他为‘老孩子’!”

  在鲁迅众多的“影像”中,为什么要独独拈出这一点?因为这才是“元气”淋漓的本真的鲁迅,白象也罢,战士也罢,好斗者也罢……他的诚与爱、他的种种“捣乱”,都是从这里生发的,都是童心的种子在生活、时代的枝枝丫丫上长出的片片绿叶,这些互不相同的叶片有着同一脉根须、同一种基因。这些在不同镜面中的不同成像,都源自于同一个“老孩子”在种种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反应,与在种种不同价值立场、文化立场中的被反映。

  难怪有人说鲁迅很好玩,因为他是个“老孩子”,他是文化人类学者赫伊津哈笔下的“游戏的人”,他是一个近乎于席勒游戏理念中所谓“完整的人”,他是先哲所说的大智慧者心灵状态宛若婴儿般的人。当然,鲁迅创作的出发点都是严肃的,但其写作过程或作品本身却充溢着游戏性,何况鲁迅天性就是一个富于智慧与幽默的人。从个体生命的角度说,他的这种写作、生活姿态让人觉得似乎才是一个知识分子真正应有的心态。

  “星斗其文,赤子其心”,鲁迅是个“老孩子”。

  【素材分析】保持童心,是对生活的真诚承诺,是率性而为的大境界,是敢于向世俗社会宣战的无畏与勇气。鲁迅先生便是这样一个活得如此坦诚、本真的人,他不在乎、甚至很愿意别人把他当作《皇帝的新装》中那个说真话的“孩子”,也唯有这样顽童般的鲁迅才当得起先哲所说的“大智慧者”。

  【速用名言】

  1.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

  2.真正的伟人决不抛弃童真。——苏联作家 高尔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