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峰VS《中国新闻周刊》:明星改稿与新闻采访博弈

作者:未知 来源:《意林·作文素材》

  【适用话题】名利 新闻底线 真实 互相尊重

  时事引读 >>

  《京华时报》2015年5月22日报道,《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杨时旸发布了一篇《给汪峰的一封信》,称为了一篇专访,汪峰及其团队与杂志社展开拉锯战,要求改稿以及撤稿等。汪峰工作室则表示,杂志刊登的报道与采访内容大相径庭,他们将出示“采访实录”以还原真相。此事引发舆论热议,艺人与媒体关系再度成为焦点话题。不少网友认为,新闻报道客观最重要,媒体不能先入为主无中生有,艺人也不要太过“玻璃心”。

  素材聚焦1 媒体采访≠明星宣传

  杨时旸给汪峰的信里提到了当下媒体与明星的关系,道出了许多明星经纪人或者宣传的疑问,比如“大标题到底是否需要与艺人一起商量后决定?”这种疑问本就是对媒体属性、职责的不了解。客观报道是新闻的根本,艺人的“改稿”要求和干涉突破了媒体的底线。可是为什么这种现象屡见不鲜?一位电视记者表示,很多明星公司认为采访就是给明星作宣传,所以不希望放大自己的缺点。

  素材聚焦2 记者该不该考虑采访者感受

  已有90年历史的杂志《纽约客》,对媒体伦理、采写规范的摸索都远远走在了前面。《纽约客》驻中国记者欧逸文4年前做过“《纽约客》采写规范”主题演讲。他说:“做记者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要伤害周围的人,也要保护采访对象不受自己的伤害。我们会跟采访对象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的关系。”《纽约客》要完成一篇报道,记者往往要进行历时数月的追踪采访,而在中国,记者在截稿前疲于奔命,半天便会写出“深度人物报道”。

  【考场仿真试题】请以“底线”为话题,谈谈你的认识,要求200字左右。

  【范文示例】就像杨时旸说的,“我需要对我文章里的内容负责,你对你受访时的言论负责。我为读者服务,并不为你服务”。在没有真相标准的情况下,人物报道对人物的还原、提炼的优劣,取决于记者的笔力和被采访者本身的“矿藏”品质,有时候,记者的心态和胸怀尤其起决定作用。但是,如果记者将新闻报道的自由和中立立场拱手相送,那我们还怎样去要求新闻的“真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