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为大师们传道授业解惑

作者:杨海亮 来源:《意林·作文素材》

  【适用话题】感恩 启蒙 教育

  知道金庸的人数不胜数,知道陈未冬的人却屈指可数。而后者是前者的小学国文老师。陈未冬在海宁县袁花镇龙山小学堂任教员的时候,金庸是班里的“小秀才”。小金庸长得俊秀,又聪明伶俐,作文写得尤为出色,陈未冬便倍加赏识。那时,金庸的作文被陈未冬细加圈点之后,常常被当作范文在课堂上赏读,还时不时被陈未冬推荐到《诸暨民报》刊登。有了陈未冬的鼓劲,金庸的写作热情被拨得更旺了。

  多年以后,在与日本作家池田大作交谈时,金庸不无感慨:“说起我的恩师,一位是小学五年级时的班主任兼国文老师陈未冬先生。我的作文中,将‘旖旎’错写成‘旖妮’,是他翻出《辞源》予以指正……”

  知道钱学森的人比比皆是,知道董鲁安的人却寥寥无几。而后者是前者的初中国文老师。董鲁安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留任附属中学教员。1923年9月,钱学森进入附中学习,在那里度过了六年。当时,无论是教员,还是学生,都感到民族、国家的存亡问题压在心头。董鲁安教的是国文,却常常把这个课变成思想政治教育课。

  多年以后,钱学森回顾自己在附中的青葱岁月时,有这样的坦言:“这是我一辈子忘不了的六年……我们班上,给同学们印象最深的是教国文的董鲁安老师。他思想进步,常在课堂上议论时弊,厌恶北洋军阀,欢迎国民革命军北伐,教我们读鲁迅的著作和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我们就从那个时候懂得了许多道理,我们要感谢老师。”

  知道张思之的多如牛毛,知道傅庚生的人却少若星辰。而后者是前者的高中国文老师。抗战期间,张思之随父逃亡四川,在三台国立十八中学就学,傅庚生便是他的高中国文老师。傅庚生喜欢钻研古典文学,对杜甫的诗歌尤有研究。可惜只教了张思之一个学期就辞职了,张思之颇感遗憾。

  多年以后,被称为“中国律师界的良心”的张思之撰文纪念傅庚生。他满怀深情地回忆了六十多年前傅庚生上李清照《声声慢》时的场景,继而写道:“生动传神,诗意浓浓,阐发精微,听后豁然开朗,为之迷醉。先生指导初学者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精研佳作使我终生受益,真的是何其难得!”

  【素材分析】金庸、钱学森、张思之感恩老师,是因为恩师教会了他们对与错,善与恶。有了老师,就于混沌之中,有了指路的灯塔;于迷茫的夜空,有了永恒的北斗。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的生命;而如果没有老师的教诲,就没有我们的前进与成长。

  (特约教师 朱伦春)

  NEW视野

  刘德华曾说自己小时候不是一个好学生,也不大会体谅老师。中学时,他曾因犯错被蔡邓燕华老师罚“记大过”及“见家长”,害得他被母亲打了十八下。但刘德华说现在自己“心里的恨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感激”,因为如果没有被蔡老师重罚,他可能会继续逃学、斗殴,甚至变成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