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赠过剩呼唤爱心“无缝对接”

作者:堂吉伟德 来源:《意林·作文素材》

  【适用话题】统筹协调 建立捐助平台 沟通

  发出“捐赠御寒衣物”的帖子的学校可能没想到,四面八方寄来的爱心衣物,会成为自己挥之不去的烦恼。在使用大数据、云计算的当下,这种情况本可避免,譬如建立一个捐赠平台,供需之间即可实现对接。

  然而,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即便有了信息发布平台,也需要专业化的第三方来进行有效运作。它需一边收集各种需求信息并进行分类,另一边则发出各种供给信息,并对供需进行有效的分配。比如某学校究竟缺多少御寒衣物,然后统计现有库存等情况后再发出倡议,对相关资源进行合理化分配,以此从根本上解决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分配失衡。

  这就需要政府民政部门出面,做好统筹工作。政府有责任担起职责,打通救助管道。政府部门可以在全国建立网站,统一发布信息,接受捐赠,统一调配,等等。当然,爱心人士也应该主动与政府民政部门、社会公益组织等联系,让自己的爱心捐赠发挥最大的作用,也不枉费自己的一片爱心。

  然而,受慈善机构公信力下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公众往往将“自行捐赠”作为首选。由此带来的道德风险也处于高发态势,诈捐现象也时有发生。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捐赠数远远超过了需求数。

  假若有了慈善机构作为“中介”和“代理者”,那么这种情况几乎可以避免。在国外,慈善行为有着严格的程序规范和制度要求,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和地区无不对公开募捐进行严格规定,有的国家甚至对乞讨行为还要进行法律规范。

  英国早在19世纪就已经出现的慈善商店,现已成为当代西方国家特别是英国发展慈善事业的主要手段。它把捐赠者赠予的物资进行市场化运作,除支付商店运营费用外,全部用于慈善事业发展。在英国,已有7000多家这样的简朴商店遍布在繁华的商业街上。慈善商店捐助形式丰富,包括现金、物资、志愿服务等,它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鼓励公众参与,也实现了资金最终募集数量上的最大化。而我国慈善机构信息不畅,挫伤了公众参与慈善事业的积极性。这就出现了一方面感觉民众普遍缺乏慈善意识,参与慈善事业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民众自发的物品募捐善举因无人接纳而搁浅的事例屡见不鲜的奇怪现象。开辟和拓展民众捐物的渠道、发展精准慈善和阳光慈善势在必行。

  【素材分析】爱心捐赠没有过剩,只是需要统一有效的规划和协调,做到合理分配,政府和民间组织大有可为。另外,或许我们可借鉴英国慈善商店的经营经验,打造超有力的平台,鼓励民众献爱心,使大家只要愿意,随时都可以参与到慈善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