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上朝说普通话吗

作者:陈事美 来源:《意林·作文素材》

  【适用话题】方言 沟通 地域差异

  中国方言众多,如果用方言交流,跟“鸡同鸭讲”差不多。以前国家又没有推广普通话,怎么办?不急。以前虽然没有普通话,却有全国通用的官话。只是古代通信交通均不发达,人们很少有学习通用语言的渠道,因此,各地方言的存在异常顽固,口音也非常浓重。所谓的“十里不同音”即是如此。

  康熙不说北京话

  清军入关十年后,康熙在北京出生,此时康熙的周围,都是说满语的。虽然满语不完全等同于东北话,但相似度非常高。而北京话在此时还没有真正形成。可以想象,康熙的东北口音绝对比张学良还浓重。

  康熙的祖籍在如今辽宁省新宾县,距离赵本山老家铁岭只有100公里。康熙的口音与赵本山的相似度至少有一半。从康熙批阅的奏折上也可看出一二。如“可以出根”实为“可以除根”,而东北话讲“除”就是第二声的“出”。还有,比如“解京又费一凡事,不如存库……”,这其中“费一凡事”,实为“费一番事”,用东北话讲“番”正是第二声的“凡”。

  后来,随着满汉语言的快速融合,以及汉臣的大幅增加,此时在民间形成的北京话才慢慢成为宫廷中的主要语言。试想如果康熙满口东北话指点江山,是不是很搞笑?

  柳宗元讲话要靠翻译

  自古以来,中国官场便有一种不得在籍贯、出生地为官的规定。这就使得古代官员与当地百姓因语言不通而无法交流。唐代大文豪柳宗元在广西柳州做刺史时,对此就颇有感叹。他在《柳州峒氓》中写道:“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可他又必须与当地少数民族打交道,以致“愁向公庭问重译”,重译即翻译,柳宗元为了正常开展工作,不得不在办公室内设立翻译一职。

  不仅柳宗元无法听懂当地方言,当地人也听不懂柳宗元讲话。有时柳宗元审个案子,正常用一个时辰,用了翻译后,得审一天,柳宗元别提多郁闷了。

  曾国藩让人很郁闷

  作为晚清重臣,曾国藩对大清国的贡献可谓杠杠的。但老曾的湖南口音过于浓重,很多与他打交道的人都有些犯怵。

  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湘乡话在中国方言里极其难懂,甚至难过潮汕话和闽南话。他23岁前都没离开过湖南,可想而知他的口音会有多重。吃辣椒的饮食习惯也造就了曾国藩敢言的性格。洪秀全起事后,曾国藩大胆上书咸丰皇帝,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曾国藩对着咸丰就是一顿猛批。老曾太激动,语速有点快,平时听惯北京话的咸丰很不习惯,要不断叫停。满朝文武想笑又不敢笑。

  【素材分析】沟通,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在我们看来是十分简单的事,可在古代,情况并非这样。古人曾因为口音的问题遭遇过各种困难和障碍,为了使人们沟通更加方便,普通话才应运而生,并且不断地完善。有赖于此,今天的人们才能自由往来于各个地方,与不同的人进行交流。

  (特约教师 王章材)

  【NEW视野】

  2015年11月,百度公司在汉语语音识别方面获得重大突破——能够做到在安静环境下,汉语普通话语音识别的准确率接近97%。这个技术成功攻克了语音识别领域十多年来的一个困局,使语音识别相对错误率比现有水平降低15%以上。有了这个技术,对口音、方言、噪声环境、远距离讲话的识别率也会更好。此外,语音识别技术会和语意理解、交互技术等形成整套解决方案,让机器更加智能,这也是未来的工业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