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勿预支天才的学习力与激情

作者:吴非 来源:《意林·作文素材》

  【适用话题】教育 心理 健康 关注

  对不幸事件,人们没法说“如果”。不过,如果换一种思路,不在他十八岁时高度赞扬他,而是在他八十岁时告诉社会“他十八岁时的见解就不同凡响”,也许更有教育价值。但是,社会和媒体能克制住急切的欲望,学校和师长能那样安静地等待吗?

  在当今教育状态下,学生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压力,社会各界对这一问题开始有认识,但学校是否有能力消解学生心理压力,则非轻而易举之事。类似林同学那种有特殊状态的学生,一般心理教师难能做有效辅导。传统的“思想工作”式的心理疏导,难以缓解当前学生的心理压力,学校常见的那种“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往往未必有效,现今学校需要有更专业的科学的心理教育。

  加强心理疏导,需要对学生状态有客观准确的评估,否则不过是一句空话。当心理疏导需求量大增时,社会应当拓展思路,更多地关注根本性问题。落后的社会文化,导致很多人在患心理疾病时讳疾忌医,而目前社会尚未具备必需的人道精神和科学态度以维护心理疾病患者的尊严。媒体能少说些空话大话废话,适当降低对经济效益的追求,郑重地推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调动科技资源,开设高质量的心理健康讲座,以反对歧视,改进落后文化,消除社会偏见,无论如何,不算难事。

  教育的特征就是“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跨越、超越;社会对基础教育的宣传,不宜鼓励“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我一直不太明白,一些家长为什么要提前让不足龄的孩子入学读书、去参加成人的角逐,我也不明白一些老师为什么那么期待“早出人才”。学生需要正常的成长过程。让未成年学生过多接受社会关注,绝非好事,周围关注的人太多,过度的关注会让他的个人空间变得逼仄,压力由此而生。

  我不认同“早慧不寿”的旧话(早慧而高寿者很多),早慧和发生不幸未必有关,观察不幸者,往往纠缠在各种各样的精神束缚中而无力挣脱。我不太了解林同学内心的痛苦根源,有些原因人们已不可能知道,也未必一定刨根问底,但努力减少悲剧的发生,这个社会还有许多事可以做。

  【素材分析】青少年的成长是“慢”教育的过程,在健康舒服的心理环境中自然生长。要给未成年学生以良好的成长环境,不能把大人的功利之心转嫁到他们身上,不能让未成年的学生背负太多他们这个年龄不该有的压力。因此,我们还应该关注家长、关注教师,让家长和教师有健康的心理,更好地教育未成年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