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渐成文化,台湾“垃圾不落地”值得激赏

作者:佚名 来源:《意林·作文素材》

  【适用话题】借鉴 垃圾分类 文化 典范

  我国台湾地区自2000年“垃圾不落地”政策实施以来,垃圾分类越做越细致。继街头没有垃圾桶之后,台北首创“优良社区回收站”,垃圾分类渐成文化。台北市在岛内首创“优良社区回收站”认证机制,并为首批9家社区颁发了“优良社区回收站”标章,以此鼓励市民争做“资源卫士”和“环保先锋”。而许多原本被废弃的垃圾,在社区回收站里变“废”为“宝”,实现了可回收资源的再利用。未来,台北市还将把2000多家社区全部纳入“优良社区回收站”,让生活垃圾从源头减量,打造无味、整洁的社区。那么,这些可以“淘宝”的社区回收站又是如何运作的?

  据了解,该回收站由一个卡拉OK室改建而成,里面有完善的地漏系统,地面和墙面都铺上了瓷砖,还安装了臭氧机和摄像头。在回收设施方面,设有13个专用垃圾桶、1个大铁箱。最引人注目的是,里面还有一台大冰柜,用来贮存厨余垃圾。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垃圾桶的功能各异,桶面上标有可回收项目,分类异常细致,包括一般垃圾、金属、宝特瓶、纸类等。而冰柜内也有两个垃圾桶,一个装熟厨余,另一个装生厨余。

  有居民表示,一开始大家并不懂怎么分类,总是随手扔,后来管委会请专人驻守在回收站内,连续3个月辅导大家做好垃圾分类工作。3个月后,250户居民全部学会了垃圾分类,不少人称赞真是“功德一件”。目前,该回收站月均回收垃圾量6030公斤,其中以废纸、厨余和废铁比重最大,小区也多次获得嘉奖。

  我国台湾的垃圾分类现在已深入人心,且越来越细致。垃圾车定时定点回收,市民们风雨无阻地坚守着这一垃圾处理“规则”。台北作为台湾岛上的一个市,垃圾产生量也由当年的3000吨/天,变成了现在的1000吨/天,是全球唯一实现“垃圾零掩埋”的大都市。

  由于分类精细,许多原本被废弃的垃圾变成了“商机”。截至2013年年底,台北市垃圾回收率达到67.83%。其中,资源垃圾回收率更是高达56.15%。如今,走在台北街头,你若看见人们排队扔垃圾,不妨跟去看一看,或许可以淘一淘“宝”。

  台湾垃圾处理成功被乐道并非是近日才兴起的,垃圾分类、垃圾不落地是台湾颇可自豪的成就。那么台北街头又是如何做到无垃圾桶呢?

  一是台湾学校的教学中纳入环保教育,在中小学间进行大力宣传,教导学生回收纸类、瓶罐;二是垃圾车定时定点回收,丢垃圾分类收费,可回收的不收费;三是对乱丢垃圾的人进行查处和举报,不使用政府指定的垃圾资源袋丢垃圾也会被罚,罚款从1200元至6000元新台币不等。当祖国其他地区市民手里拿着要扔的东西在垃圾桶前迷茫究竟什么是可回收垃圾,什么是不可回收垃圾并最终无果时,台湾地区已经把垃圾桶取消了。每家每户的厨房里,会有至少三个垃圾桶,套着不同颜色的袋子,在自家便已实现了垃圾分类。然后拎着这些不同颜色的袋子,直接扔上垃圾车。这样做减少了环境污染,减少了垃圾桶的占地空间,美化了城市的容貌,减少了人力资源和物力成本。台湾地区对垃圾的处理真可谓走在国际前沿。

  台湾垃圾产量的高速下降及回收率的激增也为正陷入“垃圾围城”困局中的各大城市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典范与借鉴。

  (摘自:中国环保在线)

  【素材分析】我国宝岛台湾的垃圾处理方式确实值得学习!且先不谈快递垃圾的处理,扪心自问,大家每当处理生活垃圾的时候,有没有按照可回收、不可回收等标准将垃圾进行分类?或许只有全民都意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将垃圾处理的细节内化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垃圾才能被更好地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