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书大作战”:难以捡回人们丢失的阅读习惯

作者:陶娅洁 来源:《意林·作文素材》

  纵观中国版“丢书大作战”,除了1万本书,和一长串明星、作家、媒体人的参与名单外,再无更多深意。无论是郑重地丢下一本《三体》,还是搞笑式地丢下一本《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这些书本身并不会引起人的阅读兴趣。更直白地说,它们只是符号,折射出的是人们内心对阅读的向往,以及无暇阅读的苍白感与无力感。

  忘记从何时起,许多人开始不读书了。更确切地说,是不读纸质书。经济便捷的电子书横空出世,取代了油墨飘香的纸质书,实体书店日渐式微,靠打折促销才能勉强支撑。而今在地铁上丢书,无非是为了创造一种新鲜感,让平日里摆放在书架上的书走进移动公交、地铁,让原本坐在图书馆里阅读的人跳脱出来,在行走中进行阅读。

  主办方说,他们的目的在于让人们对地铁和书之间的关系产生一些关注,起码这是个开头。笔者以为,这或许也是结束。

  得出该结论并非悲观,而是来自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洞见。新事物替代旧事物是世界的发展规律,就像历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替代手工业,电力替代蒸汽机一样。新媒体替代旧媒体,新思想超越旧思想,也是不可避免的轮回。

  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重要且不可或缺。在当下浮躁的社会,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以读书为乐,当真难能可贵,有其必要。然而,若一味模仿国外,忽视国情,怕有东施效颦之嫌疑。当人们在地铁中捡到一本书,上面甚至还有明星签名时,他们感到一瞬間的新奇、满足,而后将失去兴趣。北上广清晨的地铁依然拥挤,人们仍然无法静下心来去真正阅读一本书。

  也许,这样的尝试只是为了提醒人们,在忙碌中不要忘记读书。但落到实处,若真的爱书,又何必丢书呢。

  【素材运用】英国版“地铁藏书”应者云集,好评一片;中国版“地铁丢书”众说纷纭,质疑声一片。“橘生淮北”之憾又现,何故?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具备。互联网时代,电子产品大行其道;拥挤的地铁上,人们甚至都看不到自己的脚;行色匆匆的路人,又哪来的条件和心情做一个安静的读者?

  【适用话题】盲从;模仿;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