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冯康侯老师

作者:未知 来源:《意林·作文素材》

  一 毛笔和筷子

  七年前,在很好的机缘下,由刘作筹世伯引见,拜会冯康侯先生。

  “老师不一定会收你。”刘先生说,“一切,看缘分吧。”

  我点点头。两人爬上北角丽池一栋住宅的狭窄楼梯。

  冯先生是位矮小清瘦的老人,满脸和蔼安详,直接地问:“你要学会这些不合时宜的东西,有什么目的?”

  “没有目的。”我坦诚地回答,“只是喜欢得要命。”

  “那就够了。”冯先生微笑。

  接着他老人家叫我先写几个字,千万不要临帖:“写出自己的字,写出自己的个性。”

  “但是,”我抗议,“我连毛笔也不会拿呀。”老师笑了出来:“毛笔只是一件工具,久不用了,就以为自己不会用。要是多接触,就像拿筷子那么简单。”

  冯老师看完我的字,说:“果然一塌糊涂,但是,好在不带俗气。”

  从我的字,老师将我的个性略作分析,比相命先生还要准。

  “想学篆刻,那一定要从书法着手。”老师说,“那把刀,要抓得纯熟的话,练习两三个月,包你得心应手。街边雕图章的师傅,有许多的刀法,比我还要强。刀抓得好,只是一个泥水匠。篆刻最重要的是布白。精于书法,那么你就是一个绘画蓝图的建筑师。”

  二 眼高手低

  我们上课,不限于在书法和篆刻上下工夫。老师常拿一些精美的石头给我们看,指出它们的来源,好在哪里。

  “当店的学徒,还不是靠看多了才学会的?”老师说。

  一同上课的禤绍灿兄有购书狂,每有一册关于书法篆刻的新书,一定拿来给老师看,他老人家很细心地翻阅后分析书的内容,值不值得去读。

  书画更是不绝,许多藏家和画商常拿来和老师研究,我们得到不少眼福。

  有闲阶级开始买字画,人家批评他们附庸风雅。老师说:“附庸风雅有什么不好?代替银纸和股票排在墙壁上,已经表示他们开始走向艺术欣赏的路上。”

  “眼高手低。”老师道,“更是好事情!好的东西看得多,能够吸引便叫眼高。眼高表示欣赏力强。手低只是技巧的问题,勤能补拙,多做功夫手便不低。最怕的是,眼也不高,手也不高。”

  三 演员

  在老师家上课,论书法篆刻时严肃,闲聊时轻松。

  对于开书画展,老师说:“开展览会的目的是给人认识,就等于要名了。有名,利就跟来。但是,买画的人,有几个真正懂画?会欣赏的,多较有清高的思想,这种人怎么会看重钱财?他们哪有这么多余的钱去买张画?所以说,书画家多数是演员。”

  “这句话怎么讲?”我们都惊奇。

  “多少人知道一幅字画的价值,除了作者之外?”老师问,“只有作者自己才明白对这幅字画付出的血汗!”

  老师继续说:“书画家是演员,因为他们要向观众说明好处在哪里,如何辛苦才写得出。说服观众,生意就做成。书画展的成功,多数靠关系,请熟人来买。连我自己,也不是一样地在演戏?”

  “不会吧,老师。”我们说。

  “你们看不出,那是我的演技,已经炉火纯青。”八十岁的老人,还是那么调皮。

  四 羞耻

  保良局一百周年纪念的时候,要老师开个书法展,捐助所得。老师毫不考虑马上答应了下来。

  “什么公益金或什么慈善机构,大家都慷慨捐钱,但是我一直不明白钱用在哪里。保良局的成绩,却是有目共睹的。”老师说。

  大家看他年纪大了,都劝他不要为此事太操劳。老师不听。他天天勤力书写,又集了学生的作品,共一百幅拿出展览。

  老师不但出力,裱画的钱也是自己付出,但是,裱画商因其他生意忙,一时赶不出那么多张。“帮帮忙,这是好事,钱多收不要紧,一定要来得及!”老师抓着电话,拼命向那商人要求,急得团团转。

  “出钱的人可以得到一件纪念品,私心上,我又能够把学生们的作品向大众介绍一下,何乐不为呢?”老师说,“老天爷给我的时间,为什么那么少?”

  说完,又埋头写字,我在旁边看了,对自己处世的冷漠态度,感到无限羞耻。

  五 不墨守

  老师教学问,活学活用,从来不叫我们墨守成规。

  比方说以前学校先生叫我们写字一定要磨墨,老师却说:“尽管用墨汁好了。现代人生活那么忙,小楷还可以磨墨,写大字就太费工夫了。与其把时间花在磨墨上,不如拿去多练其他碑帖。”

  看老师写个“羽”字,先写两个钩,再各上两点。

  “老師,写字不用按照笔画顺序吗?”我们问道。

  “一幅字的刻局,就好像一张画一样。你们说是不是?”老师反问。

  我们都点头。

  “字的结构,就好像树枝和花朵。”老师举例,“先写枝也好,先点花也行,没有什么顺序的必要。

  “画竹也是同样道理。脑中有了构图,从哪里着手都可以。这就叫做胸有成竹。用什么方法去达到目的,却是次要的。”

  六 小学

  老师谈论得最多的一本书,是《说文解字》。

  他说:“我以前不管坐车乘船,手中总捧着一本《说文》,我读的是那种分成几册的线装本。看完了卷起来,放在裤袋子的后袋里。”

  结果,老师整本《说文解字》都能背出。

  除了书法和篆刻,老师对文字学深有研究,而做文字功夫的人,非经过读熟《说文》这个阶段不可。

  由《说文》,老师上索周朝的金文,商代的卜文,并重视甲骨文雏形,见到字形即能会意,等于看懂一幅图画,这又是一个多么广阔的天地。

  我们上课,每问一字,必能得到深入浅出的解释,可见老师在文字上下的功夫。

  “说文由汉朝传到今天,两千多年,作为中国文字的第一本字典,是多么珍贵的一册工具书!”老师说。接着他打趣道:“说文又叫小学,以前人家小学必读之书,现在的大学生不一定人人翻过。” (本文乃节选)

  【适用话题】学习的本质;不假于物,打破常规;师德;文化传承

上一篇:玛 莎     下一篇: 致树洞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