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诗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

作者:吴江江 施晨露 来源:《意林·作文素材》

  【适用话题】诗心 诗词与综艺 传统与现代

  近年来,中国电视节目半壁江山都被真人秀类综艺节目占领,尽管收视率居高不下,针对真人秀的质疑也层出不穷。在“取向恶俗”“缺乏原创”的炮轰中,“大会”系列能做到文化内涵与收视率兼顾,格调与“地气”齐飞,到底好看在哪儿?

  除了不断升级的视觉效果和舞台风格外,诗词大会一改过往对文化类节目的刻板印象,以活泼的形式、激烈的赛制“新瓶”装“旧酒”,把各个年龄层次的观众牢牢系在电视屏幕前面。与央视科教频道另一档王牌节目《百家讲坛》坐而论道式的单向解读不同,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每场比赛由挑战者组成百人团共同参与,分为个人追逐赛和擂主争霸赛,多维度的PK模式增添了比赛的紧张感和趣味性,也将往往只出现在课堂上的古诗词和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模式结合了起来。

  “大会”比拼的是选手们对古诗词的熟悉程度,但对荧屏前的观众来说,看点不只是选手对诗词的识别和背诵而已。在选手答题之后,由学者嘉宾介绍这首诗词的内涵、诗人的创作背景等才是更让人如痴如醉的文化大餐。正如嘉宾王立群在微博上所说:“背诵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理解。”有网友感慨,“看了几集《中国诗词大会》,收获很多,最喜欢的就是蒙曼、郦波、王立群等老师对诗词的解读,每一句诗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中國人的诗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诚如《中国诗词大会》另一位嘉宾蒙曼老师所说,“大会”系列的走红其实暗合了社会中本就埋藏着的了解传统文化的需求,同时又能改变以往文化宣传“自说自话”“高高在上”的说教口吻,将娱乐节目模式和文化传播结合起来,观众的距离感消失了,传播效果自然好了。所谓荧屏清流,“清”指其品质与品位,“流”就是要真正流到观众心间。

  【素材分析】《中国诗词大会》异军突起受热捧,新颖活泼的娱乐赛制固然功不可没,但更为重要的原因还在于,这档节目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抓住了大众的诗词情结,它就像一缕春风,一股春水,激活了人们诗心的种子。中国人诗心犹在,但唤醒它的方式应该不只限于电视传播,还应有更多样化的途径,更具活力的手段。

  (特约教师 严晓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