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与观点游离”把一类文拉低成二类文?你要对症下药

作者:朱伟 来源:《意林·作文素材》

  文题展示

  游客见老农把喂牛的草料铲到一间小茅屋屋檐上,便不解地问:“老伯,您为什么不把料放在地上让它吃?”老农说:“要是把草料放在地上,它会毫不珍惜。但是,把草料放在让它勉强够得着的屋檐上,它会努力去吃,直到把草料吃个精光。”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选好角度,确定立意;(2)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3)题目自拟。

  思路点拨

  近年来的高考均不同程度地带着思辨性的色彩。这种题型往往隐含着对学生思维深度与广度的考查,要求学生在立足命题主旨的基点上,联系社会变化以及生活日常,展开适度的联想与想象,对存在于生活中的现象做出自己的理性阐述,并得出一个相对合理的结论。这体现了“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和“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的高考写作发展要求。为此,写作时,就要求学生在细心审题的基础上,求广求深,体现出写作的思辨之光。

  下面,以《老农喂牛》这道新材料作文题为例,具体研究如何审题立意,如何拓展写作思路,在考试中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一、审题要审慎,把握材料关键点

  审题,关键是读懂材料,把握要旨。在材料中,老农有一个异于寻常的举动:把草料铲到小茅屋屋檐上。对此,游客不得其解:这其中是何原因?老农的解答很启人心智:放地上,太容易得到的草料,牛会毫不珍惜;而置于屋檐上,勉强够得着的草料,牛会努力去吃。这蕴含着一个较有意思的道理:轻易可得的,总缺少价值;而通过努力可实现的,却是价值之所在。把握了这个关键点,自然就掌握了材料精髓,接下来就是选择角度写作的事情。最后,特别要注意的是,明确文体的要求。此材料较适合于论说形式的写作,不过出于“扬长避短”的需求,强于记述的学生不必勉强自己去论说。

  二、选定角度,明晰立意,从容写作

  在材料要旨的分析基础上,通常有三个角度可供选择:

  1.从老农的角度,通晓牛的心思,提前布局,让牛努力吃草。即知晓对象特点,选择适宜的方式开展适宜的行动。

  2.从牛的角度,面对不同的场景,选择需要努力付出才获得回报的方式,有利于自身成长。

  3.从老农与牛的关系来看,老农放置草料的屋檐需要适合于牛所能够得到的高度。过高则令牛无法获得草料,过低,则跟置于地上相类似,这二者均不可取。

  特别要注意的是,角度的选择要适合自己的思维特点,要立足于自己有话可说的立场,通过类比、联想等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在旁征博引中,展现写作之魅力。

  原文展示

  价值,在于来之不易

  □浙江省苍南县嘉禾中学高一(8)班 李雨彤

  同样是水,水乡的人们一任它哗哗流去,而大漠的人们却珍视每一丝蒸汽。同样是莲,诗人视之为谦谦君子,而在贩夫走卒中或只是充饥之物。同样是丝绸,古代西方国家不惜用等重的黄金来换,而当下中国有钱人却一有破损便丢弃……(“水”“莲”和“丝绸”的三个排比,紧扣材料立意生发铺陈,显得较见功力;但三者间又只是同质关系,未能形成思维上的跨越,可以考虑把最后一个“丝绸”替换成与精神相关之物,以此提升思维品质。)

  这种现象,看似奇特,实则寻常。不满足是人类发展的动力,那些唾手可得的,总是容易令人轻视;而需努力付出、为之奋斗的,自然令人倍加珍惜。(扣题较为有力,但从材料作文的写作特点来衡量,在此处应该联系到材料事例,以此联结材料,令行文更显自然妥帖。)

  “为你千千万万遍”,当年那两个追风筝的孩子,一个少爷,一个仆人。仆人哈桑忠心维护他们间的情意,少爷却丝毫不以为意。对于少爷來说,他拥有太多,享尽了他人的关心与友谊,就像常年生活于河里的鱼感知不到水,飞翔于空中的鸟不知道空气一样,他根本无从感知哈桑的忠诚与友谊。在他挥霍与肆意毁坏之后,想到要弥补本该珍惜的这一切时,哈桑早已不在。悲剧就在于,当一个人发现失去曾经牢牢拥有的一切时,却已无法拥有,无法守护,遗留的可能只是自己的歉疚与深深的伤害。(引述《追风筝的孩子》之事,论证了在尽享关爱与呵护之中的少爷不懂得珍惜仆人哈桑的情谊,这种享受却去损坏的惯性意识,最终导致的是悔恨与伤害,令人深思。但与中心论点有所偏差,需加以调校,以使立论更加严谨。)

  也许,一个健全的史铁生也是幸福的。但上天却令他失去了双腿。至此,这世上少了一个身体健全的人,地坛多了一个探索生死之意的思想者。在长达十多年的时光中,史铁生感受到了弱小者的力量,卑微者的光芒,“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他努力地用文字表述着自己的思考所得,“让历史像铁一样生着!”最终,他的努力让社会忘了他的残疾,人们仰视着他的生命之光。而我们,自然不可能有意缺胳膊断腿,难免总会因不珍惜而失去本该拥有的。这就像我们天天生活的家,你不会意识到你得到了父母多少呵护与关爱,因为那太过平常,太过长久。可一旦你哪天背上行囊,那深沉的爱,会是你心中一辈子的渴求。(史铁生的事例,较好地论述了努力,是人价值之体现。在我们的生命旅程之中,健康也好,残疾也罢,都不是影响我们生命意义的关键,只要有一颗永不屈服的心,谁都能散发“万道的金光”。但在本段中,对于家的感受论说,显得与此不甚吻合,应当加以修改。)

  人总是重视来之不易的事物,可即使事物的确来之不易,当你拥有的太多,它也将不值钱。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身边的点点滴滴!(结尾收束游离于中心论点,弱化了观点,需调整成与生命价值相关的内容。)

  诊断报告

  本文切题有力,开头的排比句式,紧扣材料核心要素,在层层渲染中,观点呼之欲出,极具论说魅力。可惜在展开论证部分,总是在中心论点“价值,在于来之不易”与人对外物的感受深浅纠缠。比如《追风筝的孩子》中的少爷对仆人友情的漠视,只是到了他失去之后才悔恨自己曾经的懵懂无知。而这跟中心论点不存在直接的关联,削弱了事例的论证力量。在引述史铁生一例中,在联系自我的合承环节,又偏到我们对于日常的幸福总是视而不见,落脚点又回归于对家的感受,使得文章的认证力度减弱不少。从整体上看,这篇文章思考到位,文字相对简洁有力,也具备较为严谨的论述特点,但因为论证与观点的游离,生出一股往外拉的外力,损害了文章的力度,也影响了立论的严谨度与合理性。故最终被定位为三类偏上卷。

  升格指津

  对于这篇文章的修改,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厘清“努力而可得”与“轻易可拥有”之间在行文中的分量比重。“轻易可拥有”往往是“数量多,寻常可得”的东西,这确实总是令人忽视,就像材料中的牛不吃地上的草一样,可这不是材料写作的重点。材料要求的是,让我们去关注什么是“努力而可得”的,以及我们如何去“努力而可得”,最终实现自身的成长。二是在事例论述中,要紧扣核心论点,通过具体阐述,去提炼事例中的可证性,还有论证上的逻辑性,从而满足论证的需求,达成完整的证据链。特别在《追风筝的孩子》这个事例上的引述,切莫纠结于少爷的悔恨,而应该侧重于他对于“努力”获得的认同、追寻与回归,进而取得支撑论点的作用。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时,要强调自我的努力与探索,而不应迷陷于“鱼不知水,鸟不知空气”式的反思之中。要跳出生活圈,从更高处窥测世界,努力实现自身价值。最后,要注意抓住材料文本要旨,尽可能多角度地展开阐述,照顾命题的隐性要求。

  升格佳作

  价值,在于来之不易

  □浙江省苍南县嘉禾中学高一(8)班 李雨彤

  同样是水,水乡的人们一任它嘩哗流去,而大漠的人们却珍视每一丝蒸汽。同样是莲,在诗人视之为谦谦君子,而在贩夫走卒中或只是充饥之物。同样是自由,碌碌大众视之寻常不抵一饭,而于身陷囹圄之徒却是日思夜想之物……(以“自由”替代“丝绸”,以此完成思考维度上的提升,更见思维深度。)

  之所以有此联想,得之于老农喂牛之法,“把草料放在让它勉强够得着的屋檐上,它会努力去吃”。这种现象,看似奇特,实则寻常。不满足是人类发展的动力,那些唾手可得的,总是容易令人轻视;而需努力付出,为之奋斗的,自然令人倍加珍惜。一句话,在人的评判体系中,价值总存在于来之不易之中,它与付出是成正比的!(在排比之前,引述命题材料文字,不仅在文字上紧扣了主题,更彰显了段与段之间过渡的和谐与照应。同时加大分析力度,拓深了原文在立论上的宽广度,使得立论鲜明有力。)

  “为你千千万万遍”,当年那两个追风筝的孩子,一个少爷,一个仆人。仆人哈桑忠心维护他们间的情意,少爷却丝毫不以为意。对于少爷来说,可怜的哈桑就像是被置于地上的“草料”,在享尽他人的关心与友谊时,少爷就像常年生活于河里的鱼感知不到水,飞翔于空中的鸟不知道空气一样,挥霍并肆意毁坏着哈桑的种种情谊。结果自然是悲剧,等这位少爷想到要弥补本该珍惜的这一切时,哈桑早已不在。但我们必须清醒地指出,造成这一悲剧的另一个因素是哈桑自己,他无条件地付出一切,最终导致了自己价值的流失,也间接地造成了他人价值观的偏差。人与人之间,应该在各自的平台上,努力维护自己的价值;否则,最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遗留的可能只是自己的歉疚与深深的伤害。(在这一事例分析中,加入对哈桑的评论,并点明哈桑因毫无条件地付出,最终不仅维护不了与少爷的情谊,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又使得少爷悔恨莫及,由此较为有力地突出了人与人的交往应该建立在努力维护自身的价值上,这才是正常与适当的原则,纠正了原文对事例理解的偏差,较好地回护了中心论点。)

  也许,一个健全的史铁生也是幸福的。但上天却令他失去了双腿。至此,这世上少了一个身体健全的人,地坛多了一位探索生死之意的思想者。在长达十多年的时光中,史铁生感受到了弱小者的力量,卑微者的光芒,“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他努力地用文字表述着自己的思考所得,“让历史像铁一样生着!”最终,他的努力让社会忘了他的残疾,人们仰视着他的生命之光。很多时候,人的价值并不完全取决于外貌、地位、财物与权势,最关键的在于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并能努力提升自我价值,在原有的平台上,一点一点地提升自己。这就像一个班级里的同学,你可能默默无闻,也可能谈笑自若,但大家的差异并不明显。可从刚入学到毕业的这三五年中,每一个人付出与努力的不同,最终造成的差异可谓千差万别。因此,一旦你哪天背上行囊,踏入一个全新的环境,你的努力将是你日后成就的量尺——让明天的你,感谢今天在困境中努力前行的你!(事例分析之后,集中力量阐述价值取决于努力,并从班级同学的努力导致最终的差别这一生活事实入手,再次强调人价值的取决因素,并引用“让明天的你,感谢今天努力的你”,更有力地回护了中心论点。)

  “不满足是向上的力量”,人总是倾心于来之不易的事物,这其中有付出与抗争。因此,当我们身处逆境,抑或身在顺境,都千万牢记:若不想让世界忽视与轻视,只有“努力”才是维护自己最好的武器!(先点明不满足是向上的力量,这也是人们重视努力付出成果的根源。同时,用维护自身价值最好的武器就是努力结尾,有力收束全文,升华了主旨。)

  升格点评

  升格后的文章,论点与论述得到了有机融合,观点鲜明,论证逻辑性强,颇具理性色彩。在分析事例时,紧扣材料关键要义,处处回护“价值,在于来之不易”的观点,并能在多处照应材料中老农喂牛之法——草料所处位置决定了它在牛心中的地位。同时,引用事例剪裁适宜,颇有老辣手法;联系生活,能从日常中来,略带上学生生活气息。这种种的努力,显示出了优秀考场作文的特质,自然也就能在阅卷老师那里获取较高的价值认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