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战兢兢的明朝“大学生”

作者:唐宝民 来源:《意林少年版》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能在国子监就读的生员,就是古代的“大学生”。中国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大多数朝代对“大学生”都很尊重,“大学生”所享受的待遇都很不错,称得上是“天之骄子”。

  明代朱元璋坐定天下后,也设立了国子监,为国家培养后备人才。那么,明代的“大学生”待遇如何呢?明初学者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劝告当时的“大学生”们说:“你们现在在太学上学,国家供给你们伙食、衣服,使你们不必挨饿受冻。有司业、博士教你们,不会出现问了不答、求而不理的事情了。有这样的条件,你们还学不好,是说不过去的。”从这段文字来看,明朝的“大学生”是很幸福的,国家不但为他们提供免费的学习机会(不收学杂费),甚至连吃、穿、住都包了,这还不幸福吗?然而,后来读了相关史书后才知道,明代的“大学生”,并不是幸福的“天之骄子”,他们时时处于危险之中,稍有不慎,就会被责打、流放,甚至杀头,如果用两个词来形容明朝“大学生”的生活,应该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他们几乎都是提着脑袋在上课。

  明朝的国子监,设有祭酒(大学校长)、司业、博士、助教、学正、监丞等教职人员,这些官员都是朝廷任命的,权力非常大。值得注意的是,学校的办公处(绳愆厅)备有红凳、刑具(竹篦),还配有两名皂隶。皂隶就是行刑人,专门负责对学生行刑,凡有学生违反了校规校纪,便被按在凳子上,用竹篦痛打,也就是说国子监不仅是学校,还是法庭、刑场。

  学生在课业方面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向老师请教,老师在解答的时候,学生必须跪在地上听。学生只能在自己的班级里活动,如果到外班去活动,也要挨打;出入校门,要把事先发放的腰牌出示一下,没有腰牌,不准出入;擅自外出游荡,打;没病装病,打;大声喧哗,打;点名时没到,打;把宿舍借给他人住,打;夜里唱歌、喝酒,打……只要稍微犯了规,就打、打、打!打得学生血肉横飞、哭爹喊娘。学生犯了错误,不进行批评教育,上来就打,这已经很可怕了;但还有更可怕的处罚,就是发配充军。还有比充军更严厉的处罚吗?有!那就是活活饿死、逼迫自杀、斩首,甚至凌迟处死!

  青花瓷摘自《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