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笑,这就是美国

作者:vigy 来源:《意林原创版·讲述》

  一次,我在一间超市里看到一个大概还不满两岁的小男孩,小男孩坐在购物车上,他妈妈一边推着车一边问他想要哪个口味的果酱。

  我在一边看了,暗暗想,一个两岁的小孩,连话都说不清楚呢,怎么会为自己选择果酱?

  可是那个小家伙看了一眼他妈妈手里拿的果酱之后,摇了摇头,伸出手指向前指了指,口里含糊地说:“前面的,我要前面的。”他的妈妈继续往前推购物车,一边问:“在哪里呢,小宝贝?”

  等到购物车经过一罐罐的草莓酱的时候,小家伙笑着说:“我要这个,这个!”这时,孩子的妈妈看也不看,就拿下一罐草莓酱放到购物车里。

  后来我知道,这位妈妈是在潜移默化中给自己的小孩灌输着一种个人主义教育。所谓个人主义,就是强调自己掌控自己,自己为自己做主。

  在美国的家庭教育中,父母从来就不会干涉子女的决定,同时无论是什么问题,只要小孩具有感知能力,他们都会让小孩去选择。

  我曾经在一家儿童服装店兼职当导购员,在这里,我发现来买衣服的孩子们都是自己挑自己喜欢的衣服。他们的父母只是站在一边,当孩子的造型顾问师。我想到自己小时候的样子,什么事都要父母代办,自己只会躲在他们的身后,连话都不敢说一句。现在看到别人的孩子竟然这么大方可爱,真是自叹不如。

  不过,你不要以为美国父母喜欢让小孩独立解决自己的事情,就会认为父母不会事事参与到小孩的生活中。其实,恰恰相反,美国人的个人主义教育,更加强调的是父母应该参与到小孩的活动中。一个不会在小孩的家长会中露脸的家长,往往会被他人认为对方不是一位好家长。不管工作有多忙,美国的父母都会坚持接送小孩上下学。

  美国的学校里举行的棒球赛或者是足球、篮球赛,一般都选择在星期天举行,这样可以让参赛的孩子父母也能参加。为了支持自家的孩子,有时候他们会全家总动员,叫上孩子的祖父母、叔叔、阿姨什么的,一起到场为孩子加油。孩子赢球了,他们就会卖力欢呼,有些情绪激动的还会大声呼喊:“进球的那个是我的孩子!”一脸“我家孩子是天才”的自豪感。如果孩子输球了,父母就会安慰自己的孩子,称赞他表现非常好,并让他继续努力,不要泄气。

  我曾经为了体验美国的生活,也做过几次这样的钟点保姆,顺便了解一下美国的家庭生活。有一次,我要去照顾一对小兄弟,哥哥叫罗,刚刚满七岁,小弟弟叫杰,才三岁。他们的妈妈临走之前告诉我,杰发脾气了,弄湿了自己的外套,又不喜欢新买来的衣服,只穿着一件短袖在玩,如果他觉得冷的话,不要拿衣服给他,由他去。我当时觉得惊讶,让自己的小孩子着凉,美国妈妈竟然这么狠心吗?

  那天我在照顾小兄弟的时候,一直看到杰冷得在打哆嗦。我看不过去,就问杰:“你冷吗?要不要去穿件衣服?”杰擦了擦鼻涕,摇摇头说:“冷。不过,我和妈妈说,我绝对不穿那件衣服,我不喜欢它!”

  原来杰是在用这个举动向妈妈做出反抗。不过小孩子毕竟是小孩子,坚持一个小时之后,杰冷得实在受不了,只好跑去拿衣服穿上。后来,两兄弟的妈妈回来后,看到杰穿上了衣服,便问道:“你不是说不穿这件衣服吗?怎么又穿上了?”杰低着头有些委屈地回答:“妈妈,我太冷了,实在受不了。”他的妈妈依然厉声道:“那可不行,你说过不穿的。这次,除了你身上的T恤,你今天都不能穿其他的衣服。”

  在妈妈严厉的目光下,杰乖乖地脱掉了外套,小声地向妈妈道歉,说自己以后都不会乱发脾气了。

  杰的妈妈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告诉杰,他必须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虽然我觉得她的做法可能有点过激,不过这样做却可以让小孩子知道,父母在教育他们的时候,他们是认真的,绝对不是闹着玩的。

  有一次,我带着这对小兄弟去他们的社区公园里玩。我闲得无聊,就和旁边的家长聊起了天。后来,我发现有一个金发小男孩一个人孤独地在那里玩泥沙。我好奇地问周围的人,为什么没有人和那个小男孩玩。其中一位妈妈说,小男孩带来一台很漂亮的遥控车,可是他不肯让给别人玩,所以也就没有人和他玩了。

  我看到小男孩被其他小孩子孤立了,心里不是滋味,于是打算叫杰和罗一起和小男孩玩。可是,我却被刚才那位妈妈制止了。她说,她就是那位小男孩的妈妈,如果小孩被他人排斥,那是他自己造成的,应该让他自己去解决,谁叫他不懂得分享?

  我一听这位妈妈的话,也就不好再多说什么。后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金发小男孩重新融入了其他小朋友的圈子里。看着他和其他小孩子开心地玩着那台遥控车,我才终于松了一口气。

  这就是美国妈妈的智慧。毕竟这是小孩子自己的事情,他们理应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如果旁人冒冒失失地干涉进来,不仅可能导致家长不满,还会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因此,假设你到了美国,千万不要擅自替孩子做决定。

  (丹丹摘自《别笑,这就是美国》江苏人民出版社图/大俗老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