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暧昧学

作者:钟瑜婷 陈一斌 来源:《意林原创版·讲述》

  在热播美剧《生活大爆炸》里,Sheldon一本正经地告诉了Penny一个他打算带进棺材的秘密:“不久前,YouTube更改了用户界面,本来是用星级来评价视频,却改成了点赞,我告诉人们我无所谓,但其实我很介意。”这个段子把YouTube黑了一把。

  对此,YouTube给出的官方解释是,在评星机制下,大多数人会点击1分或5分,2分、3分、4分遭受极大冷落。YouTube发现,大多数人都不是Sheldon,他们只需要情绪化的态度,而非理性、客观、逻辑的分析。

  点赞已经逐渐跟理智无关。“喜欢”的本义早已枝杈蔓延,衍生出“朕已阅”、“嗨,你好”、“支持”、“调侃悲伤”等各类暧昧意味。

  嘿,我正关注你,点个赞呗

  2009年,Facebook引入点赞。不需要思考,也不用敲键盘,只要手指轻轻一击。一个数据显示,超过52%的90后青少年点击了一次以上的赞。微信朋友圈兴起后,点赞也大行其道。

  知乎上一个关于“点赞党心态”的问题,有人归纳总结了以下几种原因:1.心地太善良,很难对朋友的新装修或新旅行视而不见,表示下“朕已阅”。2.好久不见,无话可说,但我还在关注你,不用回复了。3.确实说得不错。

  数据分析专家Moira Burke在《大西洋月刊》中撰文写道:这种懒惰式的点赞按钮,带给人们的满足感不如组合式的沟通方式:点赞加评论。擅长用组合沟通的人,能够有效地减少孤独感。相反,只喜欢点赞的人,孤独感并无减少。

  “赞”还有更加普遍的运用方式,那就是在别人谈论什么的时候,跟风表达自己的赞赏。点赞的按钮成了证明你自己存在的通行证。看到某位朋友的照片下一群朋友在点赞,你也忍不住点一个,以便提醒大家,你也是这个圈子里的活跃分子,这种感觉真的好吗?一位女性表示,一旦有领导在朋友圈发状态,下面点赞的都是同事,“我不想让人觉得自己不合群”,这个小圈子让她崩溃。

  “希望自己获得关注”虽然是人的天性,每一次点赞都意味着有一个真实的人在背后关注,但“关注”仅仅是浅层次的情感交流。当你过生日的时候,你希望收获一堆赞,还是希望别人认真的写几句话,表达祝福?

  点赞引发嫉妒

  假期出游,你往朋友圈里发照片,然后每隔五分钟,你就会去刷刷点赞数。

  人们总是希望在社交平台上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研究证明,自卑者和高度自恋者每天在Facebook上逗留1小时以上。“如果我们只是想变得快乐,很容易。但我们想比别人更快乐,这很难。因为我们总是以为别人比我们快乐。”显然,网络社交世界让孟德斯鸠描述的这个趋势更加严重。有研究表明,用户们会比较自己和好友的照片究竟各获得多少个“赞”,点赞现象也成了引发嫉妒心理的原因之一。

  不能怪朋友发的都是炫耀帖,因为真正的悲伤太难跟人分享。你能回想起在朋友圈看过真正的黑暗心理吗?朋友圈里的大多的“悲伤”,都离生老病死远着呢,而是既微小又自我调侃,诸如:“我的手机第三次掉进马桶里了”,“胖到被误会成怀孕,阿姨给让座了”,“编辑催稿了,一个字都没动”……

  就算是真正的“悲惨事故”,比如王菲的离婚宣言——“这一世,夫妻缘尽至此,我还好,你也保重”,多数粉丝支持的也是女神的淡定气场。

  有评论者称,Facebook永远都不可能做的事情,就是推出“踩”的功能。墙内外都一样,在最大众的社交平台上,舆论导向一定要积极向上。

  “赞”一字在社交网络中使用的频率非常之高,特别是网友看见别人的帖子想评论又无话可说的时候,于是只能用这一字归纳态度上的所有含混不清与暧昧。

  毫无违和感,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