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意林已经全面占有了学生大大?

作者:江富军 来源:《意林原创版·讲述》

  近阶段,我们对本校中学生喜欢读哪些杂志进行了阅读调查。调查在阅览课进行,调查对象234人,其中高二131人,高一103人。调查方式为问卷与谈话结合。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意林》《读者》等美文读物最受欢迎

  调查结果显示,最喜欢读的杂志是《意林》《读者》等读物。《意林》104人,占44%,《读者》76人,占32%,《青年文摘》25人,近10%,《格言》20人,占8%。调查是多项选择,总共有60来种杂志。《意林》《读者》等美文读物类最多,达240人。这与在语文阅览课上调查也有关。《科学FANS》《奥秘》《太空探索》《科幻世界》等科技类第二,21人,其中《科学FANS》8人。《青年博览》《世界博览》《旅游》知识博览类12人。文学类1 1人,选《萌芽》4人,没有选择《十月》《当代》等核心文学刊物。社会类、文史类较少。

  跟踪调查得知,《意林》杂志受欢迎的理由很多,罗列如下:

  封面是绿的,很醒目,给人以生气蓬勃的感受。纸质好,有很好的手感。(外观感受好)

  有写高中校园生活的文章,有我们学生关注的明星生活、逸事,有国内外哲理的小散文,有讲美食、美景的小散文,有幽默小段子、趣谈之类,最后一面有趣味小游戏,有讲教育下一代或职场生活的文章。杂志上广告很少。(内容涉及青春生活的方方面面,多而全,符合中学生活层次,且没有广告干扰)

  平时广告做到我们同学中。据说所载文章多次与高考撞题、撞内容。(宣传效果好,渠道正确,与高考“接轨”,实用与欣赏兼容)

  喜欢故事类杂志的只有两位同学,说明阅读层次不低。选择《萌芽》的比较多,与新概念作文的影响有关。大型文学杂志受冷场,说明阅读层次不够高。社会类、文史类没有选择,说明阅读避开难度,缺少挑战。

  现在正在读的杂志

  现在正在读的杂志指语文阅览课上当时正在读的杂志,总共100多种。也是多项选择,统计结果:《意林》31人,《读者》29人,整个美文读物类96人。科技类15人。文学类24人。知识博览类15人。社会文史类18人。

  从自己最喜欢的杂志到正在读的杂志看,文学类增多,阅读层次提高,难度加大。《芙蓉》《名作欣赏》《小说界》《影视艺术》《红楼梦学刊》《书城》《散文诗》《世界文学》《作品与争鸣》等都进入了学生的阅读范围,社会文史类阅读也不少,《环球人物》《南风窗》《看历史》《人物周刊》《财新周刊》《中国新闻周刊》等都进入了视野。阅读层次提高,难度加大的原因可能是语文老师进行了导向。

  科技类阅读减少,这可能也与语文阅览课有关。反过来说明理科阅读也需要进行。理科阅读加大少年的科技兴趣,提高探索热情,与文科阅读一样,也会有效地发现自己的潜能,孕育自己的专业方向,激发学习热情。

  阅读故事类的一人。《新华文摘》《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等杂志没人问津。

  个人订阅纸质报刊情况

  个人订阅纸质报刊的不多。243人中有42人有订阅,占18%,订阅最多的还是《意林》《读者》等美文读物类杂志。订阅报纸的只有2位同学。与前几项不同的是,班级之间差距大,多的班

  级有16人订阅,少的班级只有2人订阅。可能是老师在导向,同学间跟风订阅。可见阅读受环境影响的因素比较大。

  跟踪调查得知,不订杂志的原因是自己没有这个习惯,家里也没有订过。

  个人订阅报刊有独到的好处,与买书一样,能够用书籍、杂志的拥有来促进知识热情。而且报刊还有一种期待,每月、半月、一周新鲜一次,让自己不知不觉地进入了阅读层次。从个人订阅少的情况可见,我们没有重视用阅读来引领自己。

  网络阅读内容丰富但不安静,缺乏杂志阅读那样既丰富又能静静地滋润精神。

  反对摘录的原因是没时间

  好多班级同学带着摘录纸。摘录纸上有题目、出处、时间、摘录内容、摘录理由、同学评论,其中摘录内容三百字左右,同学评论要求四位。谈话调查得知,大部分同学反对这种摘录,他们知道不动笔墨不看书的道理,但40分钟,摘录占去15分钟了,写摘录理由又得5分钟,剩下的时间还要看四位同学的摘录,写四个评语,这样看书、选材料就显得匆匆忙忙,浮光掠影,反而选不出好材料。不如摘录几句话,好好琢磨琢磨收获大。

  摘录、点评,让阅读材料与自己的思想交流,形成一定的思维系统,这是很重要的阅读方法。但与一节课这样短短的时间有冲突,怎么解决,确实值得研究。比如有同学提出杂志可以借阅的要求,当然,这该是过往期刊。也有用复印的,成本太高。

  其实,从刊物上摘下关键语句,在网上百度复制粘贴,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杂志阅读的连接功能

  一个人的阅读可以有这样一些阶段:从故事阅读开始,到情感(言情)阅读,到人物阅读,到思想(问题)阅读。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开始不屑于小学生式的故事类阅读,会自动地对自己的阅读提出层次要求。他们也会不屑于教科书上的概念,会要求自己超越,又超越不了,面对大部头名著望而却步。加上学业繁重,空闲时间有限,这时候,杂志成了他们的首选。杂志,是他们的心灵与名著的连接点,也是他们与世界的连接点。

  杂志阅读不同于报纸阅读那般零碎,报纸太注重时效性,图书太注重体系与深度,杂志最贴心,尤其是非专业杂志,尤其是针对中学生世界的青春读物。它们回避纯粹的故事类阅读,将许多思想类的内容零打碎敲,以中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旁敲侧击。他们会把人物的关键逸事轻捷地书写,把情感浓缩成短短的文字。同学们就是从这些杂志中接触一个个名人,知道各种理论、观点。

  这些内容,既弥补了教科书的不足,也让同学们为自己的精神奠基。当然也有人说是《意林》《读者》是心灵鸡汤,杂烩羹,也有人说是学生的精神支柱,心灵滋补。精神支柱还是心灵鸡汤,有时看怎么读。以积极的、有追求的心灵去读,心灵鸡汤也会滋补。本次调查中原来喜欢的杂志,代表自己从前的,比如初中时喜欢的;现在正在读的,代表现在努力提高的层次,发展方向。高中阅览课在提高语文水平的同时,也对学生的思想境界提出要求。因此,好好读杂志,能引领自己的精神。

  《新华文摘》《文学评论》等杂志没人问津,但订阅目的就是告诉同学们,这些是最高层次的思想理论杂志,翻一翻,感受感受。它们可能决定你们将来的追求方向。正如图书馆有《资本论》《小逻辑》,不一定让学生借读,而是让他们知道有这样高端典籍的具体存在。

上一篇:枕草子     下一篇: 李准基,我们是你的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