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课本里的陌生国度

作者:陶杰 来源:《意林·作文素材》

  【适用话题】以人为本 传统文化 地方特色 童心

  辛亥百年,上海一套民国老课本重印,这套书由叶圣陶编、丰子恺绘,细细读来,发现一个陌生的国度。

  以初小第一册为例,第一篇只有两行:一行是“先生,早。”另一行是“小朋友,早。”“先生”是对老师的敬称,不分男女。放学的时候,师生道别,讲“明天会”。

  不讲“再见”,而称“再会”,这是上海话的习惯用语。课本里嗅得到江南水乡的味道:“柳条长,桃花开,满地菜花黄”,“万年桥边小池塘,红白荷花开满塘”。那时的江南,风景如画,课文里有两个杜撰的地名:红桃巷、白荷巷。

  还有几篇课文,是根据江南童谣改编而成,譬如:“小麦新,做面粉。大麦黄,做麦糖。拿点面粉给张家,拿点麦糖给李家。张家给我一瓶新蜂蜜,李家送我一枝石榴花。”那时候的麦子、面粉、麦糖、蜂蜜,加上石榴花,都是有机种植,没有人造假,芬芳甜蜜,都是真的。

  编课本的叶圣陶,也是一位出版家,他一心启迪国民的“灵魂”,是一代爱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尤其懂得儿童的语言,譬如:“太阳,太阳,你起来得早,昨天晚上你在什么地方睡觉?”儿童讲话没有意义,但有意思,他们并不关心太阳发光发热、普照万物有多么伟大,“带来光明,温暖了人间”——这种大道理,这套课本里没有。

  没有道理的课文还有:“三只牛吃草,一只羊也吃草,一只羊不吃草,它看着花。”为什么是三只牛、两只羊?为什么唯独有一只羊不吃草?没有答案,不为什么。课文短小,但可教的东西很多,首先学数目字:“三、一”;然后教生字:“牛、羊、草、花”。最重要的是告诉小孩,即使是牲畜,也并不只晓得吃草,里面有一只羊,与众不同,它看花,有灵性,也懂享受生命的那一刻。不像以后的课本,提到牛羊,重点是“全身都是宝”:肉可以吃,奶可以喝,皮可以穿,都从利益着眼。

  儿童天生都喜欢听动物的故事,童话大多以动物为主角,在这套课本里,连一只猪也有发言权:“自从到了人家来,人只给东西吃,不让活动。越吃越胖,越胖越怕活动,我只好躺在地上。人看见了,就说我懒惰。你们说,这不是冤枉吗?”这样的文字,有菩萨心肠。

  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有什么样的课文,就有什么样的作文。民国的小学生,亲炙这种品格,也懂得美和善,有一篇作文叫《游动物园》,前面写游玩得兴高采烈,中间突然插了一句:“听说这里本来还有一头白象,在不久以前生病死了,这真是十分可惜的事。”一件乐事,中间插写一笔憾事,“又有喜,又有愁”。小小年纪,有这种慧根,证明学校里教的不只是课本,还有人生的道理。

  【素材分析】写人写物都充满童心,温柔地对待世间生灵,民国的课本提倡的是人文和个性,强调的是真挚的儿童世界而不是大人的利益视角。诚如文中所言: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有什么样的课文,就有什么样的作文。做人与作文,皆同一理。

  NEW视野

  钱锺书和杨绛夫妇童心未泯,曾养过一只很聪明的猫。小猫长大了,爱和别的猫打架。钱锺书特别备了一枝长竹竿幫自己的猫打架。当时,钱、杨夫妇与清华建筑系教授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是邻居,钱家的猫与林的猫是最爱争风头的“情敌”。林也非常宝贝她的猫,任它淘气也一味护着,没人舍得打一下。钱锺书风趣地说:“打狗要看主人面,那么,打猫要看主妇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