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热播剧《小别离》看父母该不该送小孩出国读中学

作者:未知 来源:《意林少年版》

  背景资料:

  电视剧《小别离》可谓口碑与热度齐飞,内容与热点衔接,引发了网友的深刻思考。剧中,黄磊、海清和张子枫组成的小家庭,向大家演绎了很多现实的教育问题,而其中所涉及的“留学生低龄化”问题,也是现阶段很多家庭所面临的境况。

  现在,正在读中学的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不少父母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选择把孩子送出国读高中,甚至读初中,这样的做法究竟值不值得提倡呢?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关于送孩子出国读书的问题。

  正方:

  我们认为,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送孩子出国读中学是一种很好的选择。首先,众所周知,我国目前的教育模式仍然未能摆脱应试的窠臼,学生几年如一日苦行僧般地学习难度较高的书本知识,在过中高考独木桥的时候,也未必能够鲤鱼跃龙门,获得理想的结果。相反,一些孩子却因为被这种题海战术的模式束缚,在综合素质,如创新式思维、动手能力、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上稍有缺失。所以,我们不如对孩子放手,让他们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摔打、去历练。

  国外与国内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等都会在认知上、思维上给他们带来一定的正向冲击,是他们拓宽视野的良好契机,能够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国际视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体验是一种宝贵的学习方式。对异国文化的亲身体验,会浸润孩子的心灵、成为滋养他的一种营养,这种学习方式是书本学习无论如何也替代不了的。

  其次,早年间有一段出国留学的经历,对孩子而言,是一种性格上的砥砺,是一种难得的人生经历。在国外,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已成为过去,在这里一切都要依靠自己。学会独立生活、独立面对和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成了孩子在学业以外的必修课。修完这门课后,孩子获得的成长将如破茧成蝶般让人欣喜,他们在独立性、自主性、规划性等方面获得的提升,将会是我们意想不到的。

  反方

  反方:我们认为盲目地、尤其是过早地送孩子出国留学,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首先,孩子在即将上中学时,年龄已介于13至16岁之间,中国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已初步形成,这时候突然将他送出国去,在这些方面,强大的差异会让他感觉茫然、无所适从。背井离乡,远离父母和亲人朋友,他会觉得缺乏归属感,在国外的同伴群体中,他也或多或少地因为价值观上的差异,缺乏被认同的感觉。这对于尚还处于成长关键期、还没定性的青少年来说,是弊大于利的。

  其次,大部分孩子在国外读完初中、高中后会继续留在当地读大学,但读完大学后,能在当地找到一份合适工作稳定下来的却少之又少,那么,他们接下来要面临的又是回国生活。费尽心力适应了国外的生活方式,又要回国来找工作,重新适应国内的生活,这对他们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挑战。其实,无论是在海外时,还是归国后,他们在身份上和心理上,都像是“异乡人”,他们时时刻刻体验着与他人之间的隔膜,文化上、思想上的“不洋不土”是造成这种尴尬处境的根源。再说说更加实际的,海归就业也是一个问题。留学生海外归来后,在择业上容易高不成低不就。即使找到了较为合适的工作,也会在适应国情方面经历一个艰难的摸索期。

  加之,让我们回到事情的源头,很多父母送孩子出国,并没有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仅仅是自己的一厢情愿,是打着为了孩子好的旗号,对孩子进行包办代替。尤其对于性格比较慢热甚至内向的孩子,他们很可能不愿意过早面对全然陌生的环境,离开家乡,离开父母和同学朋友,会让他们过多地品尝孤独的滋味,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并非有益之举。

  结束语:送不送孩子出国读中学,不仅仅是父母的问题,也是孩子的问题,甚至是关系到两个家庭的问题。因此,父母在做出选择时,要综合衡量家庭状况、孩子的性格与其未来的发展,更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意识,请父母相信孩子有能力为自己做出最正确的选择,我们要做孩子的保护伞和引路人,而不是轻易决定他们未来的决策者。此岸彼岸,去留都是爱。

  唇枪舌剑话高下,麻辣语录大比拼。《意林·少年版》新栏目“舌尖上的舞蹈”下期话题征集中,最新话题敬请关注《意林·少年版》微信公众号及官方微博,正方反方随你辩,只要你对此话题感兴趣,并志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就可以发送电子邮件或者直接在微博上@意林少年版发表意见,观点和辩题一经采用即有精美礼品奉送。

上一篇:我的萌宠小乌龟     下一篇: 无